立足长远推进房产税改革
王仁贵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的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与上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9个,持平的城市有11个,上涨的城市有50个;二手住宅价格上涨的城市也有38个。这种涨势对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目标形成了较为严峻的挑战。
应当说,在“稳增长”的目标下,货币政策由趋紧转向中性,对房价上涨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从国务院督查组对全国16个省(市)开展的督查情况看,个别地方存在通过放松住房限购条件、发放购房补贴等方式,刺激住房消费的苗头,与中央调控方向背道而驰。
在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切实防止房价反弹”的情况下,房价逆势上扬的苗头令人担忧。在房地产调控面临不小压力的现实情况下,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会在考虑之中,包括继续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有针对性地制止或纠正变相放松抑制投机投资性政策的行为,增加普通商品房特别是中小套住房供应,切实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分配管理等。这其中,通过抓紧研究推进房地产交易和保有环节税收制度改革,完善法律和经济调控手段,健全政策体系,建立起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已是大势所趋。
就当前宏观调控大局而言,进一步深化房产税改革,一是要防止为实现“稳增长”目标而释放的资金再度避“实”就“虚”,流入到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投资中去;二是要通过政策的调整,增加房地产投机投资者的持有成本,进一步把房地产中的投机资金挤压出来,投入到实体经济的发展当中去。
就长远而言,此举还将有助于三方面重大改革工作的推动:从完善我国地方税收体系来看,房产税改革是长远保障地方政府科学、理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从房地产市场调控需要标本兼治的角度看,房产税改革有助更多发挥法制和市场调节功能而减少行政措施的频率;从改善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看,房产税改革不但能将住房的属性还原为合理的消费品,更利于小康社会“住有所居”的实现。
当然,推进房产税改革也确实面临诸多现实难题。比如,房产税不仅涉及到个人住房产权确认、个人住房信息联网、个人隐私等问题的解决,而且在税率大小、征税对象和范围、税收减免政策等方面,都需统筹考虑,尤其要避免房企或投机投资者将征税成本转嫁给购房者。但这些问题不应该成为阻止改革或拖延改革的理由,而应该成为“民生为重”大局下推动改革的催化剂。
奥数与升学脱钩要动真格
周大平
一则关于北京中关村地区的孩子们上奥数培训班成了今年暑假必修课的新闻,在央视播出之后,8月20日,北京市教委宣布将采取措施禁止公办学校把奥数成绩作为“小升初”入学条件的招生行为,禁止公办学校及其教师个人参与社会各类培训机构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奥数培训活动。
近年来,国内城市基础教育领域的“奥数热”日益升温,引发社会各界热议。社会上的奥数培训机构并不关注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而仅仅是通过有偿服务,让孩子们的奥数成绩成为“小升初”的敲门砖。家长们为孩子进入奥数暑假培训班,不惜投入数千元争相报名。
科学家们早已达成共识:只有少数对数学有兴趣、有天分的孩子适合学奥数,这部分智力超常的孩子约占5%。奥数本身是无辜的,而“全民奥数”却让95%的孩子充当了陪练。这种被异化了的奥数,以赢得高分为目标的强化训练,既使奥数蕴含的科学精神荡然无存,又无情地剥夺了孩子们的自信和快乐。
使奥数发生变异的根本原因,是义务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导致的“择校热”。其实,政府对奥数的治理一直没有停止。从2005年起,教育部多次发布公办学校不得举办奥数培训班、各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时不得看奥数竞赛证书的禁令,并发布取消奥数的中考加分和高考加分政策。2009年,成都市教育局出台4项“封杀”措施,被称为“对奥数最严厉、最彻底的整治”。2011年,广东省教育厅采取高压措施,束紧奥赛“紧箍咒”,并表示“奥数与升学挂钩”将被问责。
遗憾的是,奥数越被治理越显疯狂。高调开场,无声收场,几乎成了各地通用的治理模式。广东有资深教育人士指出,“奥数热”经过十余年的发酵,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条,很多培训机构与学校之间甚至暗自结成了利益“同盟”。
说到北京市教委的此番治理,据称,北京市即将对全市所有公办学校进行全面检查,集中查处与奥数竞赛和培训挂钩的入学行为。一经查实,将对相关责任校长和区县教委主任进行问责处理,绝不姑息。尽管如此,有奥数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未受影响,“该报名报名、该考试考试。”
上述成效甚微的治理案例说明,要使奥数成绩与升学脱钩,必须有针对性地打出组合拳。政府不但要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招生,查处奥数与升学挂钩的行为,还必须对自身不按《义务教育法》规定履行义务教育均衡责任的行为,以及违反《教育规划纲要》明确的考试招生改革思路的行为严厉问责。
“电视问政”渐显良好效果
郑直
8月23日,湖南郴州将当地领导干部推到了电视镜头前。在电视问政节目中,面对“突如其来”的11个曝光问题,他们在观众面前直面解答,满不满意的权力则交给了现场观众,举笑脸牌认可、举哭脸牌批评。
近年来,起始于武汉的“电视问政”已逐步扩展到湖北、湖南、广东和河南等多地,并且渐显积极良好的社会效果。
电视问政的直播厅就像一个考场,市长、局长走到前台成为考生,接受市民的诘问和面试;市民“考官”的现场提问,直率犀利,坦言症结;坐镇专家点评“麻辣”,一针见血。在演播室里,有的官员被问得哑口无言,有的面露尴尬,如坐针毡。一位被问责的局长曾在休息时一口气喝完了380毫升的矿泉水,还有一位区长走出演播厅时感叹“真是防不胜防”。
电视问政,是一个特殊的电视节目。既是纪检监察部门进行政风问责的一个渠道,同时又是干群互动的新平台。“电视问政”问出了什么?先行者武汉市相关部门负责人点评说,电视问政会让政府官员意识到,自己是个被监督的对象,应该对老百姓负责。
聚光灯下,官员冒汗、尴尬,实际上是“责任心唤醒的过程”,是工作作风转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问政不失为一支清醒剂,倒逼着领导干部走出办公室,真正放下身段,走进基层,与群众“面对面”;倒逼着领导干部转变官腔、官调,主动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用群众是否满意来检验自己的工作成效。可以说,电视问政的出现,凸显了政府对新时期执政方式的理解和变革创新的勇气。
通过电视问政,群众反映的相关问题得以迅速解决,其中不乏一些久拖不决的老难题,这种变化和效果得到了群众的认可。然而,群众更关心的是,老难题是不是都得上了电视才能解决?电视问政会不会变成“秀场”?
唇枪舌剑、节目过关的背后,要产生真正的“疗效”而非“聊效”,就不能停留于一个难题、一件事情是否得到了解决上。电视问政要想真正持久、深入,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长效机制。要言之,就是既要推动“电视问政”规范化运行,也要拓宽和畅通群众日常表达诉求的渠道,让群众的问题和困难不累积、不积压,及时引导和督促官员把“问政”事项落到实处,并与做好平时工作衔接起来。而更为关键的,则在于领导干部能否真正转变观念,增强公仆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勤政务实,更好地取信于民、服务于民。唯有如此,“电视问政”才能扎实推进。
穆尔西访华具有重要象征意义
顾正龙
应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邀请,埃及总统穆罕默德·穆尔西将于近日访华。这是穆尔西6月底就任埃及总统以来的首次访华,也是中东变革后上任的首位阿拉伯国家领导人来华访问。
据悉,穆尔西访问期间将会见胡锦涛主席,并将讨论阿拉伯世界面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比如叙利亚局势以及巴勒斯坦问题。两国领导人还将磋商加强两国商贸途径,以及增加中国对埃投资等议题。
穆尔西作为自由与正义党主席在埃及总统大选中胜出,成为埃及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民选总统”。穆尔西当选给地区政治生态带来重要影响。目前,中东地区政治形势复杂,多元化,特别是席卷中东的大变革浪潮,不仅打乱了地区的力量平衡,给世界也造成了冲击,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也出现了不稳定因素。穆尔西总统此次访华,被认为是中埃关系史上重大标志性事件,不仅将推动中埃双边传统友好合作关系继续发展,也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友好合作关系。
埃及作为中东人口最多的地区大国和去年以来地区动荡中第二个政权更迭的阿拉伯国家,穆尔西总统此行是为埃及重返国际政治舞台、发挥地区大国影响力而采取的一项重大外交行动,必然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中埃关系源远流长。埃及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北京建立使馆、最早同中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两国至今强有力的双边关系,建立在近60年来中埃友好的良好基础上。
2006年,埃及宣布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多年来,两国政府积极推动双方企业扩大经贸合作,双边贸易额持续保持增长态势。2010年,中埃双边贸易呈恢复性增长态势,据中方统计,双边总贸易额达69.6亿美元,同比增加18.8%,其中中国对埃出口60.4亿美元,进口9.2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8.3%和21.9%。截至2010年底,中国累计在埃投资3.35亿美元。另据中国海关统计,中阿经贸合作在阿拉伯地区部分国家发生政局变化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成绩。2011年中阿贸易额达1959亿美元,同比增长34.7%。
埃及是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国高度重视中埃关系。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加强两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作和政治来往,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继续加深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具有重要意义。无论国际和地区形势如何变化,埃及始终是中国最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