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政治热点: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2008-01-31来源:金路 中心

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地理环境或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它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成为社会存在的构成要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地理环境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天然来源,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由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有限度的;同时,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时,就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因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搞好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改造自然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社会通过人及其活动(首先是生产活动)来表现其物质性。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上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存在的基本要素。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类社会同样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永远不能离开自然界,不能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资源问题,最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现状,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社会规律,做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改变了传统认识论对主客体关系的处理,即不再只是把客体当作主体认识和改造、征服与获取资源的对象,而主张在自然和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实现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三、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问题”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科学与价值的矛盾。“全球问题”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识和整体实践的复杂问题。“全球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我们人自身的问题,是人的活动方式和社会建制问题。为此,应改变我们人类的活动方式,变革和完善社会制度或社会体制,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确立整体观念和全球意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伴随着“全球问题”特别是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首先,它表明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其次,它也表明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疑应把人类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同时应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类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统一起来。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