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事业单位应试教程第二篇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010-05-29来源: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时代主题的基础上,邓小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总结了历史经验,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也开始起步,并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基本原则。这就初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全面改革逐步展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也逐步形成。根据实践经验,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等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四大对这一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作出了全面的概括和论述,并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至此,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综上所述,邓小平理论是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教训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二、首要问题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探索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不搞清楚这个问题,就不能明确中国的发展方向和正确道路,就谈不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而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的同时,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再思考再认识。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科学地、精辟地揭示了社会 主义的本质。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理论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奠定了基础,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这一科学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整体本质特征。它在阐明社会主义社会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同时,突出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整个社会面貌的唯物史观,又反映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注重发展生产力的具体 实际,并进而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需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这一科学概括为我们坚持、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探索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指明了方向。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所有制的结构,公有制的发展提升过程,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根据实现共同富裕的渐进过程来决定。

3.这一科学概括,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做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理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而指明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