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标准范文:人民日报之人民时评2009年全集(7-9月)
2010-03-25来源:人民日报

我党从胜利走向胜利,88年变与不变中的伟大力量

2009年07月01日 张铁

每年7月1日,我们都会重温一次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88年的征程中,28年血与火的洗礼,60年风和雨的考验,我们党经历了砥砺,经受住考验,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始终承担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托。

党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变化,始终同步。从88年前在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宣告成立,到党员人数达到7000多万,我们党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同样变化着的,还有我们党所处的环境,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年代,再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物质不断丰富,思想不断进步,观念不断革新。面对着自身之变和时代之变,我们党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新社会阶层悄然登上舞台,成为党组织的新鲜血液;党员的管理不断加强,支部建到了产业链上、工地上;流动党员证成了一种新的身份证明,流动到哪都流不出党的组织……

在这些新闻背后,我们感受到,党的肌体内,涌动着一种自我完善的伟大力量。党的领导,促成了时代的大发展大变革,促成了社会的大进步大繁荣;而同时,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在不断推动着我们党自身的建设发展,让我们党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引领时代的潮涌脉动。

与此同时,在随时而动、与时俱进的变化中,在按时代的发展和群众的要求不断进行调适的过程中,党自身的建设,也有着脉络清晰的红线。

今年的7月1日,学习实践活动在各地继续深入展开,与“三讲”、“先进性教育”等一样,这是又一次大规模的党员干部思想教育活动。实际上,还有更多提高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自身素质的活动,已经进行或者正在铺开。

去年11月,中央举办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县委书记培训班,全国近2000名县委书记走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学习;今年5月,县纪委书记又走进这些学校,进行集中培训;就在县纪委书记“上去”培训的同时,组织部门又开始了“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党员始终是党组织的细胞,组成了党的肌体。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党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党的形象、宗旨和精神,体现在一个个党员的身上。不管是学习实践活动这样大规模的思想教育,还是针对各级干部组织的培训,目的都相同:加强党的建设,从每一个“细胞”的强化做起,每个党员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才有整个党组织的更加健康、更趋完善。

坚定每一个党员的信仰,不断提高党组织每一个细胞的素质,可说是我党在组织建设中一直重视的法宝。在改革发展攻坚期、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期,加强党员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在88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党既有不断的调整与进步,也有持之以恒的信念与方法。在这样的变与不变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政党的坚守,也能感受到一个伟大集体不断前进的足音。

 

扩大群众满意度 扼住跑官要官的咽喉

2009年07月01日 李泓冰

胡锦涛总书记29日主持政治局会议,研究干部考核机制,会议认为要扩大考核民主,强化党内外干部群众的参与和监督,进一步公开考核内容、考核程序、考核方法、考核结果,增强考核工作透明度,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

将“群众满意度”提到干部考核评价的突出位置,是这些年来干部制度改革的延续,是对跑官要官、带病提拔等官场腐败现象迭出的反思,也是对群众要求整顿吏治、选拔干部公开民主呼声的正面回应。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毛泽东的这句名言,一直被人们用来诠释干部任用的重大意义,更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某个地方,如果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失职甚至失足,往往导致这个地方官场的集体沦陷,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党心民心的凝聚,都会产生致命的影响,甚至足以让局部改革发展的步伐停滞和倒退。

近年来,一系列关于领导干部任用与考核的法规制度频频出台。静观默察,其改革方向直指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而扩大群众满意度的分量,是干部考核体系在民主化道路上,又前行了一大步。“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让群众在干部任用方面充分畅所欲言,即体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执政理念,体现了执政党对自身建设的自信与勇气,更是堵住贪官污吏上行通道的最佳选择。

在不少地方,一个贪官倒下,出现百姓燃放鞭炮、额手称庆的场面,充分说明人心的向背,也让人生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喟叹。是的,唯有重视群众满意度,才可能拽住贪官越伸越长的贪婪之手,才可能堵住贪官畅通无阻的升迁之路。

试想,如果把干部任用的决定权,很大程度上交给群众,而不是个别上级,那样的话,领导干部不再总盯着“上面”的脸色与眼风,不是总想着向上邀功取宠,而是时时紧张于老百姓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如此一来,违背百姓利益的“政绩工程”还有折腾的必要吗?贪官还能“带病提拔”吗?跑官要官,还会有供不应求的市场吗?毕竟,贿赂个把有提拔权力的上级容易,想“贿赂”民意民心,比登天还难。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正在渐入佳境。靠自然人来选拔和管理干部,总会潜伏着各种隐患,明智如诸葛亮,也难免会一时走眼,错用马谡之流。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规章和条例,醒目的一点就是,提拔和任用领导干部,减少人为因素,逐步靠规范的程序、完善的法规和制度系统来选拔和考察领导干部,特别是扩大和夯实有权决定干部任免的民意基础。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颇具创意的相关改革尝试,如四川省平昌县灵山乡,就出现了全体党员直选党委班子,被视为中共历史上第一次。

总之,让重要岗位任用干部的决定主体,从过去的少数人变为多数人,这是我党干部制度逐步推进的重大改革。这项改革,针对官场腐败,将有打蛇打在七寸上的奇效。唯其如此,才能扼住贪官们跑官要官的咽喉。

 

造假,官员不能肆无忌惮

2009年07月02日 建 达

重庆市巫山县大学中专招生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何业大因涉嫌儿子民族身份造假,被免去领导职务。这是对造假者的严厉惩罚。

造假,已经成为社会的毒瘤。食品造假、药品造假、品牌造假、官员年龄造假、民族身份造假等等,让人防不胜防。造假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信誉缺失,公民道德素质降低,人们谁也不信任谁,法律和制度都将失去权威,甚至影响到中国人的国际形象。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前程,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谁能造假,谁敢造假?说白了就是那些有权力的人。普通的人也能造假,比如卖个假名牌等。但危害有限。官员造假就不同了。他们窜改自己的年龄,破坏的是国家的干部政策;他们伪造政绩,抹黑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他们为自己的亲属改变民族成分,践踏的是社会公平;他们弄虚作假、以权谋私,伤害的是公众的利益。民众造假,严厉打击就能遏制;官员造假,却会风气蔓延、影响远播、上梁不正下梁歪,让人心绪不宁。因此,扼住造假的势头,就要看清根源,抓住“七寸”,把官员造假的势头压下去。

每次看到官员造假的新闻,我们都会发现,他们造假相对容易,影响广泛,没有多大风险,程序走得看起来严丝合缝。小官有小官的窍门,大官有大官的路子。一个县级招生办主任,就可以轻易改变自己亲属的民族身份,进而捞到高考加分的好处。一个“七品芝麻官”,就能把老百姓孩子的上大学名额挤掉,让自己的孩子顶替入学。牛奶里加三聚氰氨,他们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煤矿里出事故,他们可以捂着盖子不让揭……假如没有一定的官场风气,没有大家熟视无睹的氛围,没有乌七八糟的“潜规则”,这样的现象还能生存于世吗?

官员不能肆无忌惮----这是制度的规定,也是人民的呼声。从理论上说,官员不过是人民的公仆而已,怎么能想造假就造假,想胡来就胡来呢?老百姓害怕当官的,那是本末倒置;官员敬畏老百姓,才是合乎情理。官员一旦敬畏老百姓、顾忌老百姓、在乎老百姓,他们才会克己奉公,约束自己的言行,遏制自己的私欲,打消自己的邪念。

当然,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办法还是有的。这就是建立和完善权力制衡制度,真正落实各项监督制度。一位思想家说过,民意是政府的基础。网络上有民意,群众的举报里有民意,鼓励大家说真话更可以听到广泛的民意。无论是谁,信誓旦旦发表廉政誓言,那是靠不住的,还是要通过民主和法治的手段,建立和培育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员的为所欲为和肆无忌惮。

 

我们能否把贪官一网打尽?

2009年07月02日 李德民

公安部部长助理郑少东、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朱志刚、深圳市长许宗衡、天津市委常委皮黔生、浙江省纪委书记王华元和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等高官,最近一个接一个落马。“昔为台上官,今为阶下囚”,一夜之间,转换角色。笔者写这篇短文时,不得不在各位领导的职务前,加上一个难看的“原”字了。

贪官落马之日,正是百姓高兴之时,特别是中央鼓励群众监督干部,举报贪官,开通了纪委、监察以及司法机关举报热线,而且要求件件有答复,老百姓更是精神振奋,备受鼓舞。但也有些人们感到仍不解恨,很不过瘾,街头巷尾纷纷议论,人前人后指指点点:这些案件也许会牵出某某、某某也许是潜伏更深的贪官,还有某某也许是这些贪官背后的“大家伙”,等等。意犹未尽,浮想联翩,紧接着的要求便是扩大战果,顺藤摸瓜,把贪官一网打尽!

把贪官一网打尽,这是正义的呼声,是民心、民意。提出这个要求,反映了老百姓对腐败现象的严重担忧,也反映了大家对贪官的深恶痛绝。这是中央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坚实群众基础,是夺取斗争胜利的重要保证。民心激动,民气激烈,对于我们能否把贪官一网打尽,有必要议论几句。

我们能把贪官一网打尽吗?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在笔者看来,倘若就某一个案而言,比如许宗衡案、皮黔生案,当然是要顺藤摸瓜,一查到底的,这是办案的“常规”。我们相信会抓出一窝子、一串子,会有买官卖官的、行贿受贿的、权色交易的诸色人等。可是,如果以为抓出了几个贪官包括抓出像许宗衡、皮黔生这样的大贪官,就可以扩大到把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贪官一网打尽,甚至把全党、全国的贪官一网打尽,那是幻想,是天真。

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于,盘根错节,水深水浑,黑伞黑幕,使有的贪官犹如深海之巨鲨,幕后之鬼影,很难短时间被生擒活捉。而且,即便一网打尽了现有的贪官,还会不断滋生新的贪官,一网两网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腐败、抓贪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下坚定决心,以霹雳手段,处刘青山、张子善以极刑,震慑不可谓不大。但此后新的刘青山、张子善们出得还少吗?

谈起能否把贪官一网打尽这个话题,使人想起毛主席抗日战争时期的名著《论持久战》。毛主席在文中批驳了“速胜论”和“亡国论”,强调抗日要打持久战。今天,我们开展反腐败斗争,看来也得打持久战。

有人为了把贪官一网打尽,甚至不惜重蹈覆辙,再搞 “群众运动”、“严打行动”以横扫之。这就有点受“速胜论”的影响了。要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运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能“和尚打伞,无发无天”。还有人以为,“天下乌鸦一般黑”,无官不贪,病入膏肓,这显然是受了“亡国论”的影响。

“速胜论”心浮气躁,幻想一网打尽贪官;“亡国论”悲观失望,断言无力回天。这两种论点都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开展反腐败斗争。腐败是个客观存在,贪官永远难以断根。反腐败、抓贪官,虽说难以一网打尽,但只要一网一网打下去,打一网毕竟少一网,贪官会越来越少。

 

群众满意度的分量

2009年07月02日 郝 洪

官员之“德”的约束力,不全在所谓政绩指标,而在于“公开监督”,在于“群众满意度”。领导干部考核选拔体制的科学与民主,只有在明确“谁来考核”这个前提下才能实现

领导干部考核制度的设计,是“考核指标”重要,还是“由谁来考核”更重要?日前,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面解答了这一问题。

《意见》从“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到“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明确把这一问题提到了干部考核制度完善的重要位置。

这一提法,既是对构建科学的干部考核选拔体制机制的长远考量,亦可以看成是我们党对党员干部思想作风的现实情况的深刻认识——通过公开监督的力量,纯洁干部队伍,整顿吏治,让德才兼备的人成为党员领导干部的中坚力量。

一直以来,“德才兼备”是考核选拔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什么是“德才兼备”,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德”字为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再专业、再出色的才能,也应由高尚的理想和信念引领,才能在服务人民的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

所谓“德”,内涵很丰富。然而它缺少类似GDP这样的量化指标,很容易流于形式——嘴上是主义,私下成了生意,有些人在公开场合信誓旦旦反贪反腐,一转身却对卖官鬻爵之类弊事乐此不疲。这也是为什么屡屡强调完善干部考核选拔机制,却仍有“失德”官员出现的重要原因。

官员之“德”的约束力,不全在所谓政绩指标,而在于“公开监督”,在于“群众满意度”。换句话说,要把“谁来考核”提到完善干部考核机制的重要位置,干部言行是否一致,权力是否滥用,是否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由民意判断。而领导干部考核选拔体制的科学与民主,只有在明确“谁来考核”这个前提下才能实现。

明确了“由谁来考核”,我们的干部考核选拔机制才能更加科学,才能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让我们的干部认识到“为谁服务”,才能防止官员滋生出“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这样的荒唐念头,才不至于让有些官员打着党的旗号,却坐到人民的对立面上,才能杜绝“政策句句在理,官员偏偏不理”这样政令不畅的怪现状。

眼下,各地都在大量起用年轻干部,亦在贯彻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希望能够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切实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选准人,用好人,使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担负起促进科学发展的重任。这样,我们党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科学考评干部要保障群众“四权”

2009年07月03日 张铁

近日,《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层面审议通过。境内外媒体纷纷赞赏其中释放出“GDP比重下降、民众满意度增加”的强劲信号,而这个意见的最终印发,也必将促成我党干部考评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干部考评一向备受社会关注,各地的各种创新,每每见诸报端,成为媒体和社会议论的焦点,如河南焦作的“一把手”电视述职,广东湛江的“网络述职”,再比如浙江将“保障残疾人生活康复”列入干部考核范围,河北则在考核中引入“森林覆盖率净增”的指标等等,都引来门户网站的大量转载和广大网友的海量跟帖。

群众对干部考核形式和内容的高度关注,说明了群众参与政治生活主动性的提升。从另一个方面看,正因为群众关注,所以在干部考核中,更要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保障人民群众的这“四权”,是十七大报告中“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而这“四权”最终要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之中,如干部考核,就是这样一个保证“四权”实现的“终端”。

知情权的保障,能对干部考评起到应有的效果。考评,是为了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评判,从而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试想:如果考核结果不透明,“不合格”、“不称职”写在纸上、锁进箱里,然后不闻不问、束之高阁,考核变成“秘密”,工作人员讳莫如深,人民群众无从知晓,这样的考核能达到效果吗?如果不能保证考核结果的透明公开,考核本身也就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

而参与权、表达权的保障,在干部考核中相辅相成。在干部考核过程中,扩大群众的参与度,能“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也能使得考核的成绩更有说服力。说到底,考核就是为了促进工作,而促进工作的目的,就是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从这个角度看,“开门考核”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群众参与干部考核,并不是简单的划勾划叉,而是要保证群众在考核中的表达权。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还要看用什么方式让群众说。很多地方进行的电话随机访谈、群众参与述职并打分提问等方式,可以说是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如果参加进来的只是“领导身边的群众”、“举手赞成的群众”,那么仍然只是一种“伪参与”。

而在干部考核中群众“监督权”的保障,也极为重要。不仅仅是在考核进行中保证群众对于考核公正性、透明度的监督,而且要将群众的监督延伸至考核结果的运用上。我们看到,一些因为工作失误被问责的官员,悄悄异地任职或是升迁,而一些连续考核不合格的领导干部,可能也依然在岗位上“尸位素餐”,并没受到应有的处罚。这时,除了要在制度上加以完善之外,群众对考核结果运用的监督也尤其重要。

一件工作的成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科学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也不可能因为一个文件的通过或印发一蹴而就。但相信,只要在建立过程中,以保障群众“四权”为准则,让群众得以知情、得以参与、得以表达、得以监督,则其效果可待、完善可期。

 

期待更多“80后”可堪重任

2009年07月03日 穆杉

近日公布的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名单中,那些年轻的,甚至略显稚嫩的面孔吸引了公众的视线——

大孝无言,14岁少年马鹏飞用行动诠释“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常年坚持扶危济困,资助山区的贫困儿童,22岁的大学生徐茂被人们称为“工商丛飞”;29岁的金晶,一个被称为“轮椅上的微笑天使”的平凡女孩,面对“藏独”分子,成为“圣火守护者”。

还有这样三个27岁的同龄人——曾经在大山深处孤身支教“感动中国”的徐本禹;地震袭来勇救学生,被誉为“大巴山深处最美丽女教师” 的王敏;感动天山南北,无偿为维吾尔族学生捐肾的大学生王燕娜。

从2008年汶川地震“80后”交出的动人答卷,到如今道德模范候选人中的年轻身影,这些年 轻人秉承良知,用自己的方式成长、成熟,为社会竖起了道德的标杆,令人震撼、钦佩。

曾几何时,社会为“80”后、“90后”担忧不已,生长在迅速崛起的中国,这一代年轻人能不能继承祖辈和父辈们的优良传统,“幸福的一代”的肩膀,能不能扛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争议、怀疑、批评之声从来都不绝于耳。

这些年轻的道德模范候选人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这些质疑,他们不仅有能力继承前辈们的光荣传统,身上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同时也能用年轻的心来呈现更为本真的自我,诠释这个时代的有声有色和光荣梦想。

而作为回应,时代对年轻人的要求,也已经超越了道德这一个领域。又一个七一,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88周年,年轻化是中共党员结构变化的一大显著特征。正处于“代际继替”重要时刻的中国共产党,需要更多的“80后”党员快速成长,可堪重任。

连日来,昆明市公开选拔的60名挂职副县级领导干部在结束公示后陆续走马上任。由于这批领导干部的年龄都在24至35岁之间,其中30人是“80后”,一时成为媒体和公众议论的焦点。

“80后”干部、“80后”党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在社会政治生活领域崭露头角,这也同时意味着更多的期待和更重的责任。他们能不能直面困难,直面监督,能不能成长为“可塑之才”“可用之才”,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毛泽东在1957年曾对年轻人说过,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时隔半个多世纪,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这番表述颇具深意。

透过道德模范候选人中这些年轻的身影,折射出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在年轻人身上已经得到脉脉继承。同时,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也一样沉甸甸的摆在新一代年轻人的面前,任重道远,未来可期。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