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院招生化学类(本硕连读培养)专业介绍
2014-03-25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网

(咨询电话: 045186413710)

化学系由化学与应用化学教研室、基础化学与材料化学教研室、化学实验中心、稀土材料工程中心、精细化工研究室等部分组成。设有应用化学、材料化学、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3个本科专业和“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还有与哈工大化工学院共享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从2010年开始,化学系按“化学”类进行本科招生。在大一学年后进行专业分流,专业分流采取学生自愿申报与专业互选原则。从2011年起,化学系对招收的本科生按“本—硕”连读方式培养,对优秀学生实施“本—硕—博”连读方式培养。“本-硕”连读方式采取末位淘汰制,对极少数经末位淘汰学生以及本人无意愿攻读硕士学位的同学,可按本科毕业并授予学士学位。

化学系现有价值1500余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包括X射线粉末衍射仪、色-质联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付立叶红外光谱、激光粒度仪、比表面孔径测试仪、原子力显微镜、电化学分析测试系统、毛细管电泳仪等。2010-2011年,又通过“985”建设经费新购置先进仪器设备价值400-500万元。

已完成科研项目70多项,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四等奖2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近20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已进入四检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30余部。

化学系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广泛交流合作。参加IUPAC等大型国际会议40余人次,并有30余篇论文在会议上进行交流。已与美、英、加、俄、日、香港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长期合作的关系,并已有多人多次互访。

化学系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多年来培养的各层次学生以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同时兼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好评。在校本科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人数和项目数在全校约占1/10,获奖比例逐年上升;已毕业学生中有多人工作在各种重要岗位上。

近年在世行贷款项目、“211工程”、“985”重点共建项目的支持下,本学科共配置了价值2000余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校图书馆、系图书室及各专业资料室近年投入较多经费定购大量专业图书、杂志,并能方便地进行联机检索,可为各类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化学系各本科专业经多年努力形成如下优势:(1)专业方向多元化,理工结合、学科交叉特色明显。(2)实验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项目的结合,跟踪学科前沿。(3)毕业生既有研究开发的能力,又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材料化学专业

材料化学是一个理工结合、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在信息、能源、环境、航天等前沿科学领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哈工大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坚实的材料科学和化学理论基础与实验技能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工科特色的应用型理科人才。

该专业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型功能材料与特种材料的合成、结构与应用,包括稀土功能陶瓷材料、纳米材料、光催化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和光电功能材料等。

材料化学专业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近三届毕业生中50%参加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获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立项5项;获哈工大科技创新一、二等奖多项;5人获黑龙江省优秀毕业生,1人获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哈工大仅1人)。专业还通过国际交流派学生前往台湾、日本及韩国的有关大学学习交流学习。

该专业的毕业生是同时具备化学和材料科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可到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大中型外资及合资企业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近两年毕业生中近40%保送研究生,其余多数到知名外企或国企工作,就业率接近95%。

该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包括材料化学基础、功能材料、纳米材料、计算化学、晶体化学等。

应用化学专业

应用化学专业属工科院校的理科专业,按照国家学位条例规定,凡取得毕业资格并符合授予学位的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生,其前身是1993年建立的精细化工专业。

一.专业介绍

1.办学思想

应用化学专业的办学思想是适应社会市场和学科发展的需求,以本科生就业和考研深造为导向,以原精细化工专业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先提以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为保证,以基础研究和和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以承担的各类基金项目为生长点,以精细化学合成及新型能源材料材料制备与改性研究为突破口,以专业教研项目为纽带,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加强学生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结合理科专业的要求,兼顾工科院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创新观、环境保护观和经济效益观,并采取“教学上水平、科研抓重点、开发搞特色”的发展方略,建设理工结合的理科专业。

2.专业优势及办学特色

专业优势:

①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教师在编博士化率100%),学术水平高(8名博士生导师),教学效果好(1名教学名师、2名教学带头人)的师资队伍。

②教材建设处于领先水平。本专业牵头联合兄弟院校编写出版了“应用表面化学”、“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与合成设计”、“日用化学品化学”、“精细化工过程与设备”、“精细化工综合实验”、“新型功能材料设计与制备工艺”、“涂料配方设计与制备工艺”、“食品添加剂制备与应用技术”、“应用化学专业英语”9本专业教材。使专业教学围绕专业方向和就业需求有条不紊地进行。

③注重科研成果向教学实验转化。本专业的特色实验大都由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而来,实验与毕业论文有一定联系,而且实验教学研究比较深入(承担研究课题,发表研究论文),实施比较规范,管理比较严格,应用化学综合实验于2007年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④基础与专业的互促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大学化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的建设。结构化学、精细有机合成原理和应用表面化学课分别于2008年、2009年、2010年相继评为省级优秀课程。

⑤有与本科专业对应的无机化学硕士点和应用化学博士点,便于本专业学生继续深造。承担的基金课题和开展的基础研究较多,发表SCI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在国内同类专业处于领先水平。

办学特色:

①基础课办专业,“一套人马”三个机构(大学化学、应用化学本科专业、无机化学硕士点)。通过大学化学国家精品课程的辐射作用,规范专业教学。

②通过承担各类基金课题,牢固理科基础,凝练专业方向,提高专业水平。

③加强教材建设,编写了专业配套教材,承担省级和国家级教研课题,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使本专业教学高水平运作。

④开展国际交流,聘请外教授课,注重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接轨,上新台阶。

⑤注重科研成果向教学实验的转化,并实行“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科技创新、各类实习、毕业论文实践性教学环节一条龙,四年不断线”,以及“基础和专业相结合、基础与应用相结合、教学和教研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研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的做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师(本科阶段)大多毕业于重点院校,其中来自理科院校的占60%,且没有专业重复。目前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8人,教学带头人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在编教师博士比率100%。教师全部在岗受聘,全体教师都为本科生授课。每位教师都参与教学改革,都有参加的教研课题、发表的教学论文和主编或参编的教材。100%的教师有主持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SCI科研论文。

目前承担国家级教改课题2项;省级教改课题4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国家发明奖四等奖2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三等奖15项。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00余篇。

三、专业培养目标

应用化学专业是以理为主、理工结合的理科专业,同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扎实的与专业方向相关的化学化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研究方法,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现代实验技术,并具有一定工程基础知识,能运用化学基本原理、方法解决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化学问题的高级科技人才。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具有较好的科学素质、工程素质、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

2、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一定的竞争能力;

3、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化工生产过程的共同规律,具有较完整的化学化工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景;

4、具有从事化学品合成、分析、开发方面的技能;

5、具有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能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专业相关信息,解决相关计算问题;

6、具有正确运用汉语语言、文字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专业外语文献;

7、具有较好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交往能力,有相关的政策法规知识。

四.学生就业情况

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以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由于是工科院校的理科专业,毕业生的择业选择余地较大,从毕业去向看,有50%的学生考取我校或其他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其余学生择业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哈尔滨等地的大、中型国有、民营或外资企业。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3-5年内已成为业务骨干和部门主管,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大于90%(就业率不为100%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因“铁杆出国”、“铁杆考研”作相应准备暂不就业,多数学生毕业时至少有3个以上的就业单位可供选择)。

主要的就业方向:

1、在化学化工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生产、分析测试、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工作。

2、在科研院所、一般大中专院校的实验室或高中等职业学校从事化学化工科研或教学工作;

3、能实现自我就业、自谋职业,开发或经营与专业方向对应的精细化学品。

五.学术交流情况

自2001年以来,专业教师累计参加国内、国际会议110人,并有150余篇论文在会议上进行交流。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

核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是国防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哈工大建立了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从2008年开始招生,本专业属于国防特色紧缺专业。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以及对新的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核能的应用已经呈现了明朗的发展趋势,加上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及反恐斗争的要求,对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核工程技术的工程研究人才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形势。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为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学、环境、材料、信息、空间以及基础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将培养核工程与核技术的专门人才,满足国家需要,为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及国家安全做出贡献。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实验技能和专业技能,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工程基础,能在“核化工与核燃料”及相近专业领域从事生产、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等多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2人(均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7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坚持为本科生开设课程,形成了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积极向上的教学队伍。现每年招收本科生15-20人、硕士生10-15人、博士生5-10人。

在科研上,本专业先后完成了国家、地方和企事业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高技术计划项目、国防预研项目等。获得省部级奖励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四检收录的论文有100余篇。专业主要科研方向有:“同位素分离及应用”和“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同位素分离及应用”主要是利用化学合成法、同位素交换法和生物合成法等制备标记化合物,以及标记化合物在化学、生物学、医学和农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是指核燃料的获得、使用、处理、回收利用的全过程研究。在“十二五”期间,本专业拟建设的核专业实验室面积将达到1000m2以上,实验室拥有多种先进的分析检测仪器,成为国内一流的“核化工与核燃料”专业教学和科研基地。

专业设置的主要课程包括:放射化学、核燃料后处理、核辐射与防护、核燃料化学与工艺、核废物处理、放射化学实验、物质结构及组成分析实验、核化工专业实验、核技术与核材料应用、核化学等。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分配去向为核电站、核能研究院和设计院、核试验基地及环保化工等相关领域。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

更多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