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介绍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于1998年正式建院,其前身是1979年设立的国内第一个生物力学研究室和生物医电教研室。学院下设生物医学工程系、生物工程系、生物医学电子研究所、应用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111计划”重点建设单位。作为国家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院学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设备先进,已建成现代化的生物力学实验室、基因工程实验室、细胞工程实验室、组织工程材料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发育生物学实验室、血液流变学实验室、医学电子实验室、医学图像室、植物细胞力学及植物组织工程实验室等。现拥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生物医学工程)、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 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实验中心。学院拥有正副教授5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1人(含兼职导师6人),中青年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者近80%。学院现开设有两个本科专业:生物工程(含新增的国家新兴战略产业方向---基因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在读本科生482人,硕士、博士研究生640人。学院上一届本科生就业率为95.5%。
“十一五”期间,全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多达335项,科研总经费6452.41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包括“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科技部国家重大专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军工项目等共92项。 学院年均发表SCI/EI检索的学术论文近百篇,整个“十一五”期间我院SCI/EI检索的学术论文、申请/获权专利、高级职称师的年均科研产出等指标在全校连续多年居于领先位置。我院有着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背景,长期与美、英、日、法、德、加、丹麦等国的许多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和合作,多次成功承办国际性学术会议。随着我院“111”计划基地的建设和“重庆市首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建设,不断的有一大批国际大师级的专家来我院讲学和开展合作研究。学院正朝着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学院大踏步前进。
专业介绍
生物工程专业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是“国家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也是重庆大学重点建设的优势特色专业。本专业主要侧重于学习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工程、生物材料工程的理论及其在医药、农林、环保、材料等领域中开发应用技能。培养掌握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工程设计、药物设计、医学工程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在2012中国大学专业排行榜中(来自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我们的生物工程专业被评为12个等级中的最高级--A++级,位列全国233个相同专业高校的前2%。
主干课程:生物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生工原理与设备、生物分离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工艺学、发酵工艺学、仿生学、基因工程技术、生物制药、生物材料学等。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生物医学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主要支撑,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医疗电子工程技术中心等教学实验、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平台,构建了重庆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人才培养机制。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生命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工程技术背景,并能运用科学和工程技术手段解决人类健康及相关科学与工程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主干课程: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临床医学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生物医学传感器、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医学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成像技术、医学仪器原理与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在医学仪器控制中的应用、EDA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嵌入式系统及其在医学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医疗电子仪器测量技术、医疗电子仪器的电磁兼容性设计与检测技术、医疗器械的质量控制与检测等。
培养特色
特色一:建立了生物产业化工程应用型人才和科研创新性人才的多元化培养体系。确立研究型学院以“科研-教学-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思路,实施了研究型学院实践应用型和科研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强化实践、突出创新,建立实践应用与研究创新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实验中心、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国家医疗器械重庆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医疗电子技术中心等为切入点,培养产业化急需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和科研创新性人才。
特色二:坚持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科研成果反哺教学。 加强科研设施、科研经费对本科教学条件的支持力度,使学院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真正地赋予教学实验与实训功能,保证在科研中改善教学条件,在教学中促进科研。通过课程讲授、专题讲座、毕业设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课外科技活动等多种形式,把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和科研创新能力,有效地实现了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
合作与交流
本科生有参加学校提供的国内外大学交流和学习机会(美国、日本、韩国大学相关专业)。
就业深造
可到医疗仪器、电子信息产业、生命科学、生物学、医药、农业、食品发酵的相关企业如迈瑞公司、强生公司等;或环境保护等相关的事业单位,从事技术管理、新产品研发、生产或质量监控、营销推广等方面的工作;每年有30%~40%本科生在国内外大学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如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网址:http://bio.cqu.edu.cn/
电话:(023)65102507, 65112452
更多学历考试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