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21—25问
2007-07-15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

21、申论考试热点:医疗制度改革问题

       一、现象(问题及原因)
      医疗资源总体不足,配置不均衡;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政府投入的缺失造成了公共卫生领域和百姓的基本医疗得不到有效保障;医疗保险发展缓慢;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药价虚高;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合理,存在逐利倾向;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不力,医疗乱收费严重。
      二、概括剖析
      医疗问题关系到亿万群众的健康和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的确是天大的事情;目前医疗改革的不成功,加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负担,据有关资料统计,医疗支出居居民消费支出的第三位;严重地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就医权力,由于医疗乱收费,使部分人有病不医;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违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三个代表"的要求。奔小康、盼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没有人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认真解决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三、措施对策
     (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不能变:一是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能变,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二是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变,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三是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初级卫生保健权益的责任不能变。
     (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分类管理,加快发展社区、农村医疗服务,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改革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改变"以药补医"的状况。
     (四)、依法行政,实施行业监管,加大医疗乱收费的查处力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保证群众医疗安全,。
     (五)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严格收费管理,改善医疗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继续在卫生系统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认真查处红包、回扣、开单提成和乱收费等违法违纪问题,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惩防并举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
     (六)、建立适合中国特点的新型医疗保障体制。
     (七)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22、申论考试热点: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

     一、现象(问题及原因)

    政府对微观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过多;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规范、监管市场秩序的力度不够;公共服务职能弱化;依法行政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不高;政府应急职能的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消费者主权地位尚未明确。 权本位、官本位现象严重 。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并存等现象。

    二、概括剖析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服务型政府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民主责任。民主是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法治信用。法治是现代行政的基本手段、发展趋向和根本标志,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前提,因而也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保障;有限开放;协调精干;公正透明;高效廉洁。目前,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政府职能的履行,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严重地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新形势下政府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三、措施对策

     第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基础是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突破口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合理界定和调整政府职能,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坚决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作用的审批事项。

     第二、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执政之要在于为民,行政之要在于依法。坚持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机关都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善于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要以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要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要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公正、有效运行。要强化政府机关问责制,树立责任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第三、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根本基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建立严格、高效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预算,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合理界定政府投资主体和投资领域。规范政府收支管理。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政府资助体制,提高政府资助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经济社会效益。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机制。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行政质量,是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使其成为各级行政机关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贯穿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改善政府管理结构和方式,重塑政府业务流程,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要建立高效政务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政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在基层建立"政务超市"。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更加重视行政规划、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探索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新途径。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

23、申论考试:治理霸王条款

    一、现象(问题及原因)

  电信(手机双向收费、固定电话座机费)、邮政、公共运输(退票手续费)、商品房、家庭装修、物业服务、金融(跨行交易费)、保险等领域因"霸王条款"侵犯消费者利益事件时有发生。

  二、概括剖析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霸王条款"是由于行业垄断、利益驱动、信息不对称、监督不力造成的;"霸王条款"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资源有关配置规律,侵犯消费者的利益,加大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负担,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三、措施对策

  A政府要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

  B建立统一的反垄断专门机构行使执法权。目前情况下,政府要加强与消费者管理协会的协作,共同监督;

  C加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通过媒体等多种途径向消费者宣传"霸王条款"的表现形式,及维权方法和途径。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D工商部门可以组织各行业(尤其是制定"霸王条款"的商家)以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目的进行服务教育学习。对于继续延用"霸王条款",没有改善的商家,严厉处罚;

  E由于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造成的"霸王条款",主要将依靠以合约管理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做到信息发布、信息透明、信息公正、不确定性后果承担等的制度化,以解决各种形式的商业欺诈和不公平待遇;F建立反垄断立法。强化对不平等格式条款的强制性规范,严肃处理对不平等格式条款拒不改正、拖延推诿的经营者。

24、申论热点:发扬长征精神

    一、社会现象

  今年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有关部门开展了"发扬长征精神、重走长征路"活动,成为2006年全社会观注的焦点。中共中央2006年10月22日隆重召开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的长征。

  二、概括剖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困难重重,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同心协力;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人民军队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自豪。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的长征,要求我们的民族必须发扬长征精神。用长征精神激励民族的斗志;用长征精神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用长征精神纯洁我们灵魂;用长征精神。

  三、措施对策

  参考《2006感动中国》专题。

25、突发公共事件有关问题

    一、存在问题及危害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2003年,我国因生产事故损失2500亿、各种自然灾害损失15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损失500亿元,以上共计达65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损失我国GDP的6%。2004年,全国发生各类突发事件561万起,造成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全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

  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间接损失同样不可忽视。比如说,事故灾害发生之后,公众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公众心理也会受到巨大冲击。

  此外,有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是由于管理不当、玩忽职守所引发,在处理过程中当地政府又存在"捂盖子"的行为,例如广西南丹县的矿井事故。当此类事件尘埃落定,真相大白之后,政府的公信力会遭受严重损伤。总而言之,这类损失虽然是软性的、不可量化的,但其伤害和长远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直接损失。

  二、原 因

  我国原有应急措施存在弊端:

  首先,缺少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虽然此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与处理突发事件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是仅仅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分别立法,相对分散、不够统一,难免出现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而且各部门都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事项立法,“各扫门前雪”,缺乏沟通和协作。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地方立法“以邻为壑”,大大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协作与合力。

  其次,信息管理系统落后。信息管理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发生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量并不是不够大,也不一定不及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无法在危难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

  最后,我国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

  三、对 策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1、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3、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应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4、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根据总体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

  5、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6、宣传、教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