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云南 申论素材:大学生就业
2009-12-28来源: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1.传统的就业观念与当今社会就业形势的不相适应

近年来,经济发达国家就业形式日趋多样化,自由就业、自营业、弹性工作制等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不断增加,传统的8小时坐班制正在被更为自由的、形式多样的工作方式所替代。然而,与此形势不相适应的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严重滞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及其家长,仍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就业观念上。

2.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与大学生自身实力不足的矛盾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种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全面的知识结构,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的精神。但是,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多数大学毕业生表现得信心不足,缺乏足够的就业实力。往往是专业面、知识面窄,心理素质差,缺乏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这种社会的高要求与大学生低素质的矛盾,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3.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的强烈反差

当前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常常表现出一种盲目心态,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很少考虑到自己择业期望值是否符合实际,所选职业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否适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4.要求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力的矛盾

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就业竞争中获胜。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无疑是提高他们就业竞争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尤其是大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偏颇,从就业准备到职业选择都有许多的困惑和不解,就业指导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事实上,毕业生就业指导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目前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大多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引导,缺乏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就业指导比较狭隘,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

5.大学生就业市场发育不完善与大学生就业走向市场的冲突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已进行十来年了,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多数毕业生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市场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近几年来,全国高校基本实行了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以“双向选择”的方式就业。大学生面向市场、自主择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九大原因

原因一: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根据社科院2008年年底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2009年大学毕业生将在2008年的559万人基础上增加50万人左右,与2001年相比,8年内全国高校毕业生增加了约500万。同时《社会蓝皮书》还显示,预计2009年年底将有150万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是2001年大学生未就业人数的4.4倍。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

原因二: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浅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原因四: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五: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原因六:学生对月薪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其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原因七: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在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原因八: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的地位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这就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原因九: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了解不够,这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