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活动总结
2013-05-18来源:

“有湖,有塘,有桥的地方是江南;有中国,有美国,有日本的地方是国际;有梦想,有追求,有创造的地方是新教育。”这是新教育研究院卢志文院长在“2011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持词。而我,就有幸来到美丽的江南小城,参加了这样一个有梦想、有追求、有创造的高规格的新教育的会议。这次会议,不仅仅有新教育研究团队里大家所熟知的朱永新教授、卢志文院长、许新海局长以及像桃花仙子、牛心红主任、儿童作家童喜喜这样的新教育知名人士参加,还特地请来了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佐藤学、牧野笃,美国波士顿麻州大学教育领导系主任严文蕃、波士顿大学教授Jack Leonard等专家,阵容非常的强大。

20xx年7月9日,论坛在湖小教育集团清英外国语学校正式开幕。紧接着,湖小教育集团奚亚英校长主题汇报、湖塘桥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新教育实验展示活动、中国新教育实验报告会、美国有效学校与有效教学报告会、中美新教育发展对话、佐藤学报告会、牧野笃主题演讲、朱永新先生主题演讲等活动,一项接着一项,每天从早上8:30开始,12:00后结束,下午2:00开始,6:00以后结束,匆匆吃过晚饭,7:00,晚上的交流、研讨又准时开始,真正叫做高速运转啊!几天下来,各位教育专家的教育思想不断冲击着我的大脑,各位新教育榜样教师的言说不断感动、震撼着我,但是,由于本人天性愚钝加底蕴不足,对一些大的理论的东西领悟不够,也就不敢妄谈感想,我能谈的,只是一些触动我的、感动我的细节上的东西。

感动一:从这里走出一品平民。

“从这里走出一品平民”,这是湖塘桥小学大门左侧墙上的几个大字,也是湖小的办学目标。走进湖小,首先就是被这几个字感动的。多好的说法呀!现在,我们很多的学校,很多的老师,张口就是培养什么什么样的人才。可是殊不知,这样的“大话”导致的结果是不仅仅“人才”没培养成,连“人”也谈不上合格了。是啊,人才!哪儿有那么多的人才呢?社会上,什么什么家的能占多大的比例?占社会主流的,乃是平民老百姓啊!社会要进步,仅靠“人才”能行吗?不行,关键还在于大多数的“人”呢!只有这占社会主要组成部分的普通老百姓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文化知识都得到了整体的提升,社会的进步才是有希望的。因此,每一个教育行政部门,每一名教师,每一名家长,首先应该将心态调整好,将目标调整好,朝着培养“人”的目标去努力,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更大的价值的。

感动二:真正人性化的校园文化建设。

在湖小,真的是每一处景,每一样物,都是有着内涵的,都是有益于促进师生身心健康的。教学楼的走廊上,有一排可以直接放出饮用水的水管,边上还有小心烫着、不能洗手的温馨提示。教学楼的楼梯拐角处,有随时开放的“书吧”,学生可以自由出入,自由阅读。更让我感动与羡慕的是,在教学楼上,还有一块专为教师设计的“休闲区”,这里,有咖啡、有果汁、有茶,老师可以自由选择。这里,有精致的竹椅和桌子,可以坐下慢慢品尝点来的饮料。这里,还摆放着各类书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一本边品咖啡,边悠闲地品文字。这里,还有卡拉OK呢,晚上,学生回家了,加班的老师、住校的老师还可以来一展歌喉,放松放松自己的心情。现在很多学校,替学生考虑的很多很多,可是能够真正替老师身心健康着想的就很少了,而湖小,不仅想到了,还做到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劳逸结合,这样的张弛有度,湖小的老师才会如此的充满活力,如此的尽心尽力吧!

感动三:学生来到学校,是来学“生”的,不是学“考”的。

这句话,是陈大伟教授在讲座中说道的。当时,此语一出,我差点被感动得流泪。这多么像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呐喊啊!学生学生,来到学校,是想学习生活的本领与技能的,可是我们的教育中,教给学生多少生活的本领了呢?试想,N多年以后,我们现在辛辛苦苦、费尽心思要学生会背会写会考的东西,还能用到多少啊?可是,现行的体制、当今的社会大背景就是如此的残酷,“考”几乎就是衡量学生,也是衡量老师,还是衡量学校的唯一方式,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异与否,就是衡量老师教得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就是衡量一所学校发展势头是否良好的唯一标准。在一次又一次的大考小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个性特长,慢慢都消磨掉了,似乎,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大学,可是,上了大学,甚至是上了名牌大学,就一定可以很好地生活了吗?因此,陈大伟教授这么说道:“什么是理想的课堂?理想的课堂上,学生要经历美好的课堂生活,理想的课堂要为学生奠定幸福生活的基础。”“什么是幸福的教师?幸福的教师课前有期望和憧憬,课中有创造,课后能审美。”

感动四:能够倾听学生的声音,才是教师的原点。

这是佐藤学教授谈到的观点。基于这个观点,佐藤学教授不主张备课时备得太细,因为,备得太细则不易与儿童交流、沟通。细细想来,确实是这样的,我们有时候的课堂,进行了非常精细的设计,甚至连老师在课堂上将怎么说每一句话都进行了设计,但是课上下来,却总感觉没有引起儿童的共鸣,这就是因为老师只想着自己的设计,想着自己的台词而忘了课堂上生成的情况而造成的了。可是,在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下,哪个学校校长要求老师备略案的话,肯定要被个别谈话甚至被解除职务了。

感动五:有愿景的校长、老师选择性地接受从各方面抛来的球。

这句话,也是佐藤学教授报告中的。的确,学校也好,老师也好,我们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各样的要求和压力,我们要准备太多毫无价值可言的冰冷的资料,我们要参与太多毫无意义的只存在形式的活动,结果导致老师身心疲惫,哪里还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研讨上,放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上呢?这就像同时从各个方向向你抛来许许多多的球,如果你都想要接住,那结果肯定是手忙脚乱,收获寥寥无几,但如果我确定好要接住哪几个方面抛来的球,然后专注于在这几个方向去接,那命中率肯定就会高出很多,动作也会从容得多,心情也会好得多了!

感动六:教师就是教室里的“国王”。

三年级时带学生读金子美玲的童诗《沙的王国》,当时就在想: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在那个王国里,我们就可以自由创造。而教室,就是我们教师的王国,我们就是那个王国的国王,在那里,我们可以“我的地盘我做主”。在这次国际论坛上, 陈大伟教授也谈到了这个观点,他说:“教师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只有教师改变,才能导致课堂上‘静悄悄的革命’。只是,与选择改变相比,老师更容易选择习惯和因循。”那么,如果才能影响和改变“国王”呢?这就是学校的“国王”需要考虑的问题了。关于这个话题,陈大伟教授通过“三顾茅庐”“触龙说服赵太后”“螳螂捕蝉”几个故事给校长们支了几招------一、从接受的角度选择施加。二、从提供思想到促进思想,让思想成为行动。三、让“青蛙”认识“小鸟”。当然,这最终说来,要改变教室的“国王”,还得需要学校的“国王”先有改变。不过,对于我来说,我愿意在我的“王国”里大胆改良,让我的“臣民”们身心健康成长,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更多信息请查看活动总结网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