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特岗 中学教育心理学大纲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2009-06-04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

【评价目标】

1.识记心理健康、心理评估、心理辅导等概念。

2.理解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

3.结合实际说明行为改变的几种方法。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是每个人所渴望的。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一直是“没有查出病就是健康”。后来,有人把健康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并具备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这个定义虽然正确指出了健康的若干特征,但却不够全面,因为人除了身体之外,还有与之密切联系的心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同生物学因素一样,与人的健康、疾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宣言中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1989年,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以使其更全面。但实质上,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都可归于心理健康的范畴。因此,我们将健康归结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由于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不同,国内外学者提供的判断标准虽有互相重叠的部分,但还是有差别的。根据研究者的不同观点,可以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在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主要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首先,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其次,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有高低层次之分。高层次(积极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而且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和创造性的活动,追求高层次需要满足,追求生活的意义。再次,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心理健康不是无失败、无冲突、无痛苦,而是能在这些情况下作有效的自我调整,且能保持良好的工作效率。最后,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不同社会由于其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社会规范不同,对于同一行为正常与否,往往会作出不同的判断。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正常人在面临压力情境特别是在个人自尊心受到威胁时,也会出现焦虑反应,但他的焦虑与客观情境的威胁程度是相适合的。焦虑症的表现是: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度反应,难以做决定。在躯体症状方面,有心跳加快、过度出汗、肌肉持续性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不适反应。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学生焦虑症状产生的原因是学校的统考,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某些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遇事易于紧张、胆怯,对困难情境作过高程度估计,对身体的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在发生挫折与失败时过分自责。这些人格倾向可称做焦虑品质。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