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繁荣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13-01-23来源:

最近,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这一重要论断高瞻远瞩,涵义深刻,是江泽民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面对新的历史任务,总结过去,规划未来,进行跨世纪战略思考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关于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对于全面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从“三个代表”的相互联系中,深刻理解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的论述中,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统一起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先进文化在全党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明确了建设先进文化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

“三个代表”是一个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整体,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基本准绳。先进生产力决定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前景,并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先进文化反映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还是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目的都是不断实现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能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能不能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同样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质和领导地位,要求我们党必须站在时代前列,创造出体现时代前进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既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促进作用的先进文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内化为党的建设的自觉行动,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进一步深化。

二、中国现代历史发展证明,我们党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无产阶级政党不仅是优秀文化遗产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人类新文化的创造者。“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人民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产生了由共产党所领导的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形成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这支文化新军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无不发生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其动员之广泛,响应之热烈,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中国人民正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终于推倒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社会风气,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大力发展繁荣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社会主义文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摆到了突出位置。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同志就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强调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了从适应以阶级斗争为纲向适应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转变,实现了从适应计划经济向适应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开创了繁荣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局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为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先进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未来方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它包括先进的思想道德和先进的科学文化两个部分。其中思想道德规定着整个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概念最早是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纪念建党70周年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的精神文明建设决议,对进一步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一起,共同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是对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新贡献。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理解,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二是必须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为核心;三是必须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取和借鉴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四是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五是必须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文化的先进性最集中最具体地表现在,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一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仅反映与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本质要求,而且反映与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带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点。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着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团结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

四、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世纪之交,我们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关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首先,我们的文化建设面临着极好机遇。一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使各国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信息传播更加迅速,文化交流更加广泛,这为我国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二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们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代表先进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新的发展,邓小平理论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成为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这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三是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下,确立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当今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这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四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同时,我们的文化建设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随着高新科技和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更加剧烈,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二是国内改革深化带来的“四个多样化”,决定了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选择必然趋于多样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来历史进步与文化活力的同时,也对社会生活产生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三是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思想政治领域的斗争将会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还会是尖锐的。违反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错误思想时有出现。四是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和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沉渣泛起,造成精神生活领域出现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这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国内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我们的文化不前进就意味着落伍,不发展就意味着倒退。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增强坚持和发展先进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而不能丧失机遇,勇于应对挑战而不能畏缩不前,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新局面。

五、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

马克思主义是有史以来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当前非常复杂的历史条件下,要保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质和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失去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前进的政治思想基础,导致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进而引起社会的动乱。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作为建设先进文化的首要任务,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要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文化建设方针、原则和政策,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到各种形式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之中,用马克思主义牢固占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用在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理论成果,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样,我们就能更高地举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更好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重在建设的方针,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要严格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对事关政治方向、事关全局的重大原则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分清是非。对违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违反改革开放政策、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观点,要严肃批评,决不能听之任之。对那些腐朽没落的文化垃圾和生活方式,要坚决禁止,决不能任其泛滥。如果我们放弃了对错误思想和腐朽没落文化的斗争,先进文化就难以健康发展,我们就会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吃败仗。

六、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抓紧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

思想道德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是当前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从理论上讲,应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相统一;二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吻合;三是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在全党全社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围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着力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二要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坚持把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

三要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规范。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督、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树立把国家与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七、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继承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立足本国实际不断开拓创新

继承和借鉴是先进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在批判继承和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只有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保持中国特色;只有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才能更好地面向世界,保持先进文化发展的旺盛活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仅有对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借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立足本国国情、结合新的实践加以创新,使先进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是当代文化创新的最辉煌的成果。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灵魂、动力都是思想、意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容,没有创新的观念和精神,其它方面的创新都谈不上。我们面临着一个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的时代,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文化的创新。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种缺乏创新意识的文化,难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才能使社会主义文化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积极倡导和大力培育民族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形成有利于先进文化创新的有效机制和社会环境。

21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科学技术不仅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对先进文化的发展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否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发展先进文化,直接影响到我们能否在文化建设中具有创新能力,影响到能否在知识经济时代抢占制高点,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我们应当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利用现代科技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要善于把握世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中华民族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树立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的形象。

八、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加强优秀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精神产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思想观念、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的直接载体和物化形态,它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和心灵,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多出优秀精神产品。文化精品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优秀精神产品数量的多少,反映着文化发展和整体态势,影响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要满足12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不仅需要增加精神产品的数量,更需要注重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只有多出精品力作,才能带动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要鼓励精神产品创作和生产部门多出有利于提高人民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抑制平庸、低劣精神产品的生产,坚决抵制不健康的、有害的精神产品。

多出精品的关键是人才。文化大师越多,传世之作也越多,这是被古今中外文化史所不断证明的真理。没有亚里士多德,就没有古希腊哲学的辉煌;没有莎士比亚,就没有西方戏剧发展的顶峰;没有孔子等诸子百家,就没有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思想的活跃局面;没有李白、杜甫和苏轼,就没有把汉字汉语提高到至纯至美境地的唐诗宋词。正是因为有了鲁迅、郭沫若等一代大师,中国现代文学才有了时代的“呐喊”和前进的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培育优秀人才和创造传世佳作的过程。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引导文化工作者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文化素养和艺术创作水平;深入实际,深入生活,自觉地在人民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精神,努力用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优秀作品,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多出人才、多出精品,必须深化文化领域的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使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深化文化领域的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遵循精神产品创作生产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精神产品的生产既要面向市场,又不能听任市场的自发选择;既要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又不能放弃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社会责任。要加强对精神产品创作生产的宏观调控,把握导向,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力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制、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强文化创作生产和文化市场管理;要利用财政、税收、信贷和价格等经济杠杆,重点扶持一批标志性的文化机构和重点文化项目,在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向、产业布局等方面加大调控力度,使宏观环境更加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在强调精品生产的同时,要特别重视文化的普及工作。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创作更多的内容健康、思想向上、形式多样、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只有坚持不懈地把普及与提高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培育起人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为先进文化的前进和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文化基础。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我们正从事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孕育和发展与这个伟大事业相称的先进文化,是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呼唤,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我们一定要遵循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指导思想,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让高扬时代精神主旋律、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现代文明成果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更多信息请查看哲学范文网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