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老师点拨] 定义是通过列出一个事物或者一个物件的基本属性来描写或者规范一个词或者一个概念的意义。被定义的事物或者物件叫做被定义项,其定义叫做定义项。比如“一个单身汉是一个未婚男子”这个定义中“单身汉”是被定义项,“未婚男子”是定义项。
如:(国考2008—68)
绿色壁垒是指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通过制定环境标准和法规,为保护生态环境、人类以及动植物生命安全与健康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各种限制或者禁止贸易的措施,它是能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
此定义中的被定义项为“绿色壁垒”。
定义项是“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通过制定环境标准和法规,为保护生态环境、人类以及动植物生命安全与健康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各种限制或者禁止贸易的措施,它是能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
在所有的定义判断中,所给的定义都是符合学理上的定义项和被定义项的,但在我们 所面对的特定考题“定义判断”而言,定义可以这样来理解:被定义项只是一个所谓的名词,这个名词可能我们曾经接触过,会有一个模糊的心理感知,但还不足以拿来做题,也可能以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甚至是无法理解的某一学科的特有名词,最起码不是有所认知的知识内容。在考试中无论是曾经接触过,还是根本无从触及的被定义项,对于我们做 中的定义判断来说都是起不到决定作用的,所以对于定义中的被定义项我们在本部分的讲述中将不予笔墨,而真正在考试中对于我们答定义判断题目而言有意义的部分,即学理上所给的定义项部分,我们将在下面的内容中细做分述。
由历年真题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定义判断所考试题信息量加大,即从定义判断出题的题面特征来看定义判断所给的定义和选项的字数加大,考生在考场上阅读量随之加大,这实质上不是定义判断本身难度的加大,而是从言语阅读的角度给定义判断考核加了一个难度等级,所以考生要在考场上较快较准确地完成定义判断,必须要练得一项基本功——阅读的速度。这方面我们的考生在备考言语理解时已经有所积累,在这里笔者主要讲解答定义判断时的方法与技巧。在分析了近几年出题的特点之后,我将教学中第一把解定义判断题目的方法命名为“定义判断金钥匙”,其核心为关键信息法。
立体农业是指农作物复合群体在时空上的充分利用。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秆与矮秆、富光与耐荫、早熟与晚熟、深根与浅根、豆科与禾本科,利用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差,合理地实行科学的间种、套种、混种、轮种等配套种植,形成多种作物、多层次、多时序的立体交叉种植结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立体农业的是( )。
A.甲在自己的玉米地里种植大豆
B.乙在自己承包的鱼塘不但养鱼,还种植了很多莲藕
C.丙在南方某地区承包了十亩稻田,特意引种了高产的水稻新品种
D.丁前年承包了一座山,他在山上种植了大量苹果树,并在山上养殖了大量蜜蜂
[解析]**为A。本题的定义项为“是指农作物复合群体在时空上的充分利用。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秆与矮秆、富光与耐荫、早熟与晚熟、深根与浅根、豆科与禾本科,利用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差,合理地实行科学的间种、套种、混种、轮种等配套种植,形成多种作物、多层次、多时序的立体交叉种植结构。”。
共1OO多个汉字,即使不去深究其内涵及句意,只是阅读时间最少要在2O秒以上,但对于答题而言,这种阅读百分之八十归于无效的快速浏览,所以要在 考场上答好此题,必须讲究方法,也即我们的关键信息法,在读所给的定义项时有意义地去找有价值的单独信息,比如此例中刚读入定义项我们马上会接触到一个单独信息即“农作物复合群体”,我们就把这个单独的信息视为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以下的信息不予考虑。在备选项中找**,那么可以看到A选项肯定是“农作物复合群体”,符合本题的这个关键信息点。接下来B选项是鱼和莲藕,一看就不符合“农作物复合群体”,因为鱼不是农作物,是动物。C选项同理只说了稻田,它只是“农作物”,并不符合“复合体”,因为只有一种农作物。D选项同理于B选项,它也不是“农作物复合群体”,而是农作物和动物,所以由一个关键信息点即可快速使用排除法解得**前后加起来的时间也不会超过20至3O秒,既快又准。
[本题点睛]本题的解题思路为寻找关键信息,但是关键信息不是漫无目的地随意寻找,稍做留心就会发现,此题在寻找关键信息时找的不是修饰语或是其他的动词等,而是一个作为定义主体存在的关键词,据此题得出的答题经验可以总结为:寻找关键信息的点可以是定义的主体,也可以是定义项中的主语,这样只要备选项中所给的条件符合定义项中的主体或是主语的要求,自然就会符合整个定义的要求,如果连主语或主体都不符合的备选项那么更谈不上再去符合定义项中其他更多的条件了,这也是我们缩小解题范围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