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条军规助你直达考研成功彼岸
2017-05-16来源:

军规一:审时度势——读懂宏观再考研

解读:

谋定而后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谋从何来?对考研来说,首先要对宏观环境了如指掌,再决定是否考研、考什么学校以及什么专业的研。

每一条宏观的政策,都会影响每一位卑微的社会个体。以“考学硕还是考专硕”这一问题为例,从2009年国家大力发展专硕学位教育,到2014年,专硕报名人数较去年增加9万人,达到68万人,专硕从遇冷到受追捧不过5年时间。到2015年,专硕与学硕招生比例持平后将不再上升。一边是专硕越发受社会、考生认可,一边是招生人数即将封顶,可以预见,专硕的录取门槛将会上调,竞争很快将变得激烈,“考不上学硕就报专硕”的好日子很快会一去不返。

对每个考研人来说,2015年,很可能是专硕“易考”的末班车。这便是宏观政策影响个体的佐证。

需要读懂的宏观,不仅包括考研政策,还有行业的发展态势。在“找一份好工作”就是考研大动力的今天,行业活得好不好,直接影响你考不考研,考什么专业,读哪所学校。以报考机械类专业的考生为例,上一轮金融危机以及近年来全球经济疲软对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影响越发显现,市场持续低迷,反弹乏力,企业人才招聘策略总体呈现紧缩状态,对大学生的需求缩减;再细分到船舶制造、轨道交通等行业,呈现出陆上“日出”海上“雨”的冷热需求不均的景象。

如果打算报考机械类专业,不了解这些,你心里能踏实?

军规二:有虞者胜——提前一年准备,提升考研成功率

解读:

有虞者胜源于《孙子兵法》中的“以虞待不虞者胜”,意为有准备的军队与无准备的军队作战会取得胜利。

考研提前一年备考,会太久吗?时间管理法则告诉我们,用12个月准备一次考试,不赶早也不赶晚,是黄金的备考时间。

如果你有足足12个月来备考,至少你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占据主动:

1.考生不仅可以提早准备英语、专业课等科目,还能充分了解专业及目标院校,并有充足的时间供考生调整报考目标。尤其是对于跨校跨专业的考生来说,由于目标院校的信息收集需要耗费一定经历,打好提前量至关重要。

2.可制定4段灵活全面的复习计划:(1)基础计划(2)提升计划(3)巩固计划(4)冲刺计划。显然,少任何一段计划,都可能让你的考研陷入被动。

3.可以让你自如应对来自情绪波动、计划调整、大四实习,以及类似于“家里突然有事”这样的突发事件给你复习带来的影响。

军规三:动而不迷——考研要有“明确且自信”的理由

解读:

古代动兵打仗,讲究的是“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意为懂得用兵打仗的人,他行动起来不会迷惑,策略措施能变化多端而不会穷竭。动而不迷就是要求考研人,在备考的过程中不要常常困惑,纠结,要给考研一个充分的理由。

明确,意味着你有一个能自圆其说的考研理由;自信,意味着不管任何人对你冷嘲热讽,横加阻拦,你仍坚信你考研动机是正确的。考研有明确而自信的理由,是为了让你在日后少些麻烦。

减少择校择专业的麻烦:动机决定行动。没有明确而自信的理由,就容易在择校择专业过程中发生误差——当你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时,还希望能一选一个准,希望你之前人品攒得够够的。

减少复习备考的麻烦:当不那么明确、坚定的考研理由遇上挫折——漫长的复习时间、做到世界末日也做不完的习题、刻板无趣的生活……你会更容易怀疑考研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为什么我要受这样的苦?”“我这么做值得吗?”进而开始出现反复、纠结、动摇、后悔、茫然、懒惰等考研人除之而后快的负面情绪。坏的情况是,在内耗中成为错过招聘黄金期的考研“酱油党”。

减少复试的麻烦:除了你,还有一个人也很在意你的考研动机:导师。它不仅会影响考生读研期间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它还能反映考生的诚信。中国教科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数年前曾面试一名考生,该考生说自己考研是为了做科研,走学术之路。当吴霓问及他的具体计划时,他却支支吾吾,难以自圆其说,后才坦陈,他是为了能和女友在同一个城市才考研。“我宁可他直接告诉我,而不是编个谎话。”吴霓说,“现在很多学生是为了就业才考研,这是我作为导师非常理解的一个现实理由,但有些考生偏要说是为了做科研。如果你自己都觉得这个理由难以启齿,为什么还为了它考研呢?”

军规四:以迂为直——不能放过任何一个保研名额

解读:

以迂为直出自《孙子·军争》,意为用迂回曲折的途径达到近直的目的。保研是大学生进入研究生行列的一种保险的捷径。

从中国教育在线网站上新发布的《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来看,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出现了热度趋缓的现象,同时各高校的学术型硕士的招生比例也在下降。《报告》中显示:“2013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达到40.3%,预计到2015年左右,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比例将达1:1。”这就意味着,高校学术型硕士的招生名额将会越来越少,其报考难度也会随之越来越大。

《求学·考研》记者在查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2013年研究生招生目录后发现,不少专业的硕士生推免所占比重超过该专业招生总名额的一半,有些热门专业可达70%到80%,个别专业甚至全部招收推免生。2011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复旦大学软件学院等单位的接收推免生比例约85%,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学院和汉青经济与金融研究院甚至全部招收推免生。

在保研一片繁荣的背后,考研生的考试难度显著加大。如2008年天津某名牌大学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计划招5人,在9月份的推免生招生中就已招满,但未及时向社会公布,导致28名考生参加了该专业的全国统考,却根本不可能被录取。随着全国各高校推免比例的不断上升,以及越来越多的高校获得推免资格,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大方向愈加明晰。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能保研就保研。

军规五:本末相顺——先定专业,再定院校

解读:

在《史记·礼书》中提出:本末相顺,终始相应。比喻事物的发展要合乎规律。然而,在考研择校择专业这件事上,就要本着本末相顺的规律。

专业为“本”,院校为“末”的逻辑其实很简单。

首先,不管你打算就业还是做学术,专业能力都是立身之本。如果以就业为导向,毕业后面临的问题不外乎职业和行业,而研究生期间学习的专业,一般就决定了今后的职业方向;如果以学术为导向,专业更直接决定了你的研究大方向。

其次,从择校择专业的效率来说,也应该先定专业后定学校。将专业作为指标,圈定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再根据对自己成绩的估计划出主要报考院校,再根据级别(“985” “211”)、城市、行业口碑、校风等圈定重点考虑对象。这种逐步缩小范围的方式合乎高效选择的逻辑。

军规六:较之以计——宁选重点院校的优秀专业,不选普通院校的王牌专业。

解读:

出自《孙子兵法》的《计篇》:“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意为要从五个方面去综合权衡,从七个方面去多方比较,从中把握了解彼己双方的优劣强弱,以求得对战争情势的深刻认识。在选择院校上,此方法同样适用。

必须说明的是,“优秀”和“王牌”是相对而言的,根据学科专业水平排名,如A校的新闻传播学排名第一位,B校该专业排名第十至十五位时,则分别符合“王牌专业”“优秀专业”的定义。

按一般的观念,考生应该选择王牌专业——先专业,后院校嘛。但事实上,对于同为A类水平的专业来说,显然重点院校是不二之选。

首先,重点院校集中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重点院校甚至名校,象征着更强的综合实力、更多的院士、更好的校友、更多的项目名额、更多的政策扶持、更多的经费支持,当两所高校同一专业在实力上的差距仅在10~15个段位时,这些优势完全可以填平甚至反超两者间的差距。

其次,王牌专业与优秀专业在专业培养质量上差距不明显。我国研究生教育在专业培养上“先天不足”,机制仍旧是“严进宽出”,对学生的研究能力考评并不如国外严格,研究生阶段在锻炼学生的能力之余,更多是为学生日后就业、在院所做研究、出国深造作铺垫,在专业能力培养上比较雷同。因此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两所院校的某学科、专业整体实力有差距,但是培养的学生在专业能力上是几无差别的。

后,大多数公派留学的名额和出国项目也都集中在重点院校,在客观上给学生带来不少资源和机会。

必须再三强调的是,此军规的前提是两所目标院校的专业水平相差不是特别大,如果一个专业排名第二位,一个排在三十名开外,该选谁一目了然。

军规七:杂于利害——希望毕业后马上拿高薪的文科生还是别考研了

解读:

“杂于利害”出自《孙子兵法》的“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它提醒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清楚一件事情的利与弊。考上研究生是幸福的,不过,是不是对所有的专业都如此?

如果你是文科生,如果你考研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起薪,那么你有两个选择,要么别考研,要么别总念叨高起薪,而更应关注文科类职业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根据2014年2月麦可思等机构联合发布的“薪酬排行榜”显示,在2012届各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文科专业几乎包揽了毕业半年后薪酬排行的倒数10 名。与该调查结论相似,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在前段时间出版的《中国薪酬发展报告(2012年)》中指出,2012年各大类专业毕业生起点薪酬平均水平分别为:哲学专业1600元、历史学专业1871元、教育学专业2263元、文学专业2518元、医学专业2636元、军事学专业2667元、农学专业 2703元、经济学专业2708元、工学专业2812元、管理学专业2825元、理学专业2834元、法学专业3021元。总体来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毕业生起点薪酬整体高于人文学科。

造成这种现象,既有社会分工的原因,也有高校设置专业不合理的原因,更是文科专业自身特性决定的。文科、理科两者的职业成长轨迹有着较大区别。相对而言,理科专业对口明确,就业能力的信号显示充分,可替代性较弱,所以职业初期的薪酬较高,而人文学科的学生需要一段较长的社会适配期、经验积累期,所以初期的薪酬较低(人文学科的低起薪并不意味着未来的职业发展。有调查表明,在我国成功的企业家中,出身人文类专业的不在少数)。因此作为文科生的你必须理解,如果希望研究生毕业后,薪酬就能明显区别于本科生水平,甚至拿到比理科生更高的薪酬,概率较低。

军规八:应形无穷——复习计划讲究“私人定制”

解读:

应形无穷,出自《孙子兵法》之虚实篇,本来是说战术应根据敌情变化无穷。计划赶不上变化,每个阶段的知识掌握情况都不一样,复习进度和计划不同步再正常不过。这时候就需要考生永远比自己的复习进度快一步,灵活地调整计划。

制定考研复习计划已经算老生常谈,但很多人愣是没能谈出个所以然来。“为什么我的复习计划无法完成?”“从什么时候开始做计划?”类似这样的问题无论学渣学霸都似曾相识。事实上,一个完整的复习计划一般包括“进度安排”、“时间和任务分配”两大方面的内容,其中进度安排是宏观计划,时间和任务分配属微观计划,其中微观计划需要量身定制。但由于考生的知识水平薄弱程度不同、专业跨度不同、备考时间和备考条件不同,复习备考的计划也需要针对这些特点进行调整,以实现复习计划的高效性。

对于零基础、跨专业幅度较大、院校专业选择不确定的考生来说,考研初期的基础阶段的计划,需要安排较长的时间段,用半年的时间去提升基础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考生来说,建议只需要将复习计划定为“基础提升期”和“真题巩固期”两大阶段即可。“基础提升计划”重点用于帮助自己掌握好基础知识,“真题巩固计划”重点用于练习和应考方法的掌握提升。

而对于备考时间1年左右,成绩排名中等,在院校专业选择上已有较为清晰定位的考生,可以把备考复习分为4个“通用阶段”:

考研初期(3-6月),要求根据考试大纲认真、详细的复习,做好笔记,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坚持每天背英语单词,做些阅读,增强语感。

考研强化期(7-9月),这个阶段的英语、数学、专业课进入强化阶段,政治开始基础复习,此时要选一本适合自己的辅导书进行题型训练,并及时归纳总结。

考研真题阶段(10-11月),这阶段研习真题非常重要,近10年的真题(留出近两年的后做)要做2遍以上,并严格地按照考试的时间进行练习,做完后及时总结,查缺补漏,对照考试大纲排查自己的弱项。

考研冲刺阶段(12月-1月),此阶段政治、专业课是重点,对需要背诵的内容进行强化记忆,并做适量的模拟题,用后2周的时间完成近2年的真题。

由此可见,有效的复习计划不在于“全”,更应结合自身的基础水平和备考条件灵活调整了,高效的复习计划必须“私人定制”。

军规九:战道必胜——专业有千种,方法只一个

解读:

战道必胜的意思为按照战争的规律打仗一定能胜利,想要在考研这场战斗中取得胜利,也要摸清备考的规律。

每个人专业课复习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仍旧有一个比较科学的通用方法——“五轮复习法”。

在专业课备考之初做出一个科学合理地规划是必要的,需要确定自己总共要复习几轮,每轮复习大概耗时多久,每天花多久时间。确定了这些之后就可以开始专业课的复习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考生在运用此方法的时候首先要保证自己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五轮复习,在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慎用此方法。

第一轮:把指定书目大概通读一遍,熟悉其体系、框架和主要内容。这部分主要是7月份之前做。在通览参考书的同时可以扩展一下知识面,这对于加深理解和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十分有帮助。

第二轮:把书本上的东西转化成笔记,按照书本上的结构体系把知识点一一总结。这一轮从暑假开始。在总结笔记时可以同时做两件事,一是把往年的考试真题在笔记中标明,二是把扩展阅读中获得的相关知识也补充到对应章节中,这样总结出来的笔记不仅是书本 内容的精华版,还是试题库和知识的延伸版,这个阶段的工作做扎实了,对于以后的复习会非常有利。

第三轮:把笔记概括成纲目,即每章用一个简明的网络描绘出来。这其实是整理笔记框架的过程,框架整理出后对整体知识有了宏观把握,每看到一个标题就会立刻联想出一串内容。这轮花费的时间不多,但仍然要用心,要自己动手动脑,不能简单地把书目照搬。

第四轮:对照整理出来的框架回归笔记。前三轮复习其实是把书本从厚到薄的过程,而后两轮则相反,是要把简化了的东西重新充实起来,看着章节的目录背框架,把框架背过之后按照框架背笔记,要仔细回忆笔记中的每一个细节,佳的效果是在 脑海里有笔记每一页的模样。这是一个十分艰难但有效的方法,背过之后会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五轮复习关键的阶段正在于此,这个阶段结束后你会觉得书上的知识基本上全知道了,因此也是信心强的时候。

第五轮:带着脑海里已经背过的笔记回归书本。此时,脑海里已有书本上的大体内容,这时再看书本的感觉会和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会发现以往从未发现的一些细节,同时一些看法和观点也会在这个时候冒出来,以这种状态去迎接考试自然是胜券在握。这个阶段大约需要两周的时间。

军规十:适可而止——“二战”是你考研的底线

解读:

出自孔子的《论语》:“适可而止,无贪心也。”凡事皆有度,但难的事也是把握好限度。锲而不舍有时候是个贬义词,越重要的事,越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前进,什么时候该停止。为考研三战、四战,通常不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首先,年龄可能会成为限制你发展的因素。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年轻人流向主要集中在几所大城市,这些城市近些年由于人口骤增,政府纷纷出台了控制外来人口的措施。以我国教育资源集中的北京为例,近两年北京市的相关部门明确提出了控制进京人口指标,亦即控制户口指标的相应措施,其中有一条对考研生影响巨大:年龄超过27周岁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无法在京落户。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对此说得很直接:“目前一些已经参加工作几年的人考研的目的并不纯,只是想以研究生身份获取进京指标,我们不欢迎为了进京而考研的人。”

算一笔简单的账:假设你22岁那年开始考研,第一次没中,第二次也没中,第三次终于考到北京一所心仪的学校,硕士读3年,毕业时你28岁,根据上述政策,你毕业时已经失去了在北京落户的资格,你未来在这所城市长期生活,娶妻生子的人生道路将变得极为曲折。

以上假设基于你19岁即上大学,且本科是四年制的,如果你高中曾经复读,或者大学时攻读的是某些五年制的专业,那么情况将变得更加糟糕。

其次,你必须考虑一考再考机会成本问题。当你三战的时候,跟你一战的人都快毕业了,等你毕业的时候,大学同窗可能已经成为部门主管了。一年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3年时间,沧海桑田。

再者,研究生考试与高考不同,它在复习材料、题型、考核方式更新频率更高。再考一年,很可能是从零开始的节奏,你需要承担的风险和第一年考研时相差无几。

所以,无论是从不可回避的现实出发,还是成功的概率上考量,二战,是你考研的底线。一次考不上,尚有挽回的余地。两次考不上,直接退出。当然,如果将考研视为“人生情结”的同学,或单纯为学术而不断奋斗的考研人不在此列。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