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买44套房补贴80万,政策漏洞不能忽视
2017-03-03来源: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近日,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政府网站发布的一条公示信息引发热议。该公示显示,一名合肥人在六安市裕安区同一个小区购买了44套房子。按照当地的补贴政策,该房主共获得约80万元补贴。目前,上述公示信息已被删除。记者就此事联系到六安市裕安区房地产管理局,一工作人员称该房主票据手续齐全,并未违规。针对此事相关部门已专门开会研究处理。(12月21日 中安在线)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京华时报吴龙贵:有人怀疑,这是不是开发商自导自演的闹剧,目的就是为了套取政府补贴?理论上确实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但也有网友说,“要有契约精神,政府规定购房有补贴,你不能因为人家有钱买得多,就不给人家”。补也不是,不补也不是,问题出在哪?还是出在补贴政策本身。对于六安这样的四线城市,为了尽快消化“库存房”而用力过猛,以至于无暇顾及政策本身的漏洞。这便为“购房44套获补贴近80万”留下了制度后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谈到房市问题时,明确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言外之意就是要确保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对此,地方上出台的购房补贴政策理应有所防范,提早探讨应对之策。地方政府在出台政策时科学决策、精准投放,而不能囫囵吞枣、跑偏方向,让原本就很稀缺的公共资源“错配”给了不该拥有的群体。

@人民网蒋萌:房地产“去库存”,各地情况大不一样。对四线城镇而言,群众收入相对低,少有外来人口,很多人还外出打工,导致购房需求与购买力都很有限。在此情况下,房产大量“库存”往往是前些年盲目土地开发、造城运动后的不良结果。一旦局地的房子真的过剩,“房子是用来住的”就很难实现。因为,大量盖房的时候就有“炒”的初衷。在某种程度上,“卖不动就补贴”是地方政府试图给缺乏内在支撑的小城镇楼市吃“伟哥”。可由于“刚需”不足,往往“挺”不起来。必须指出,盲目造城的恶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房子要想真正实现“住”的目标,既要在价格上符合群众购买力,又得看地方常住人口规模。显然,这需要时光的磨合,要看地方发展的趋势。至于一个人买44套房补贴80万元,实际是倒手性“再库存”。补贴80万元虽有“劫贫济富”之嫌,但考虑到多套房在契税税率上翻倍,地方政府未必吃亏。说到底,地方政府有自己的小算盘。

@红网张楠之:如今,曝出个买了44套房子仍然享受补贴的人,而且还堂而皇之地公示在政府网站上,这不能不说是对“各种鼓励购买商品房的政策”的一大讽刺。要知道,一个买得起44套房子的人,肯定不缺钱,不缺钱的人却因为买得起更多的房子而变得更加有钱,确实有些荒唐。且不论出台这类政策的过程是否合法、合规、合乎程序,即使出台政策的程序本身没有问题,即使政策条文本身也没有问题,当地政府在审核公示信息时,难道就意识不到一个买得起44套房子的人还在享受补贴的事情有些荒唐吗?换句话说,当地政府对地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没有任何感知能力吗?

如果答案是“是”,恐怕就太小看了当地政府,也未能理解该政策出台的初衷。因为,就“去库存”而言,最关键的事情就是吸引人来买房子以消化库存,而能够消化库存的人,必须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虽然还起房贷来常常比较吃力,但普通工薪阶层勉强也可以算当地政府眼中“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中的一员,不过,相对于普通工薪阶层通常只能一家消化掉一套房来说,能消化得起多套房的实力雄厚者才是这类政策的真正目标。

买44套房仍然享受补贴的事情,曝出当地补贴政策的一大漏洞,但这一漏洞到底是无心之举,还是有意为之,则颇值得深究。如果是无心之举,说明当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过程缺乏科学论证,过于随意,不够严谨;如果是有意为之,则说明当地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从一开始就是为去库存而去库存,并且有“不择手段”的意味。

不违规的荒唐补贴,暴露出政策的不合理,希望各地今后在出台类似政策时,多一些科学的考量与论证,尤其是出发点一定要“正”,否则,方向偏了,公平必然要受到伤害。

@新文化报王传涛:这位买了44套房的合肥人,竟然还得到了巨额政府补贴。每套房子差不多2万元,全部算下来,高达80万元。这样的事实,进一步否定了一些常理性的概念:一是税收是平衡贫富差距的杠杆,而现在是纳税人的钱进入到了有钱人的腰包,并且,会让有钱的更加有钱,助推他们炒房,助推他们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动力仍然澎湃有力;二是对购房者进行财政补贴的政策,存在明显的设计漏洞,更容易会被一些既有钱又有闲还有知识的人找到漏洞并成功合法套现。这怎能不让人怀疑,政策以及漏洞,就是专为富人设计的,而政策的公共性,又体现在哪里?

对购房者进行补贴,本就是一项功利十足的临时政策。这种政策,旨在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然后引导楼价上升,完全不顾及大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这样的政策与一轮又一轮的限购政策放在一起,就会让人感觉错愕感十足,任谁也不清楚地方政府到底是用来刺激楼市的还是来控制房价的。至于这样的政策中出现的漏洞,无论是权力故意闪出的漏洞,还是无意为之的结果,即便已经无法推定,可单单就效果来看,公众只能进行恶意的揣测。

地方政府对于楼市,今天大张旗鼓地进行刺激,明天又迫于舆论压力进行限购,本身就说明了权力在价值上的分裂。迫于土地财政的现实,地方政府需要支持房地产的繁荣;然而,这又与民生问题相背而行。地方政府的现实需求,与老百姓关于购房的民生需求,本身就是矛盾的,也是无解的。于是,关于楼市,我们总能看到一些荒诞不经的故事出现。

房子的用途到底是什么?在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这个问题已经得到明确回答---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抑制房地产泡沫,防止大起大落。可以肯定的是,购44套房拿80万补贴,即便是符合地方政策,也不符合中央精神,更不符合公众诉求。

@长沙晚报张松超:关于购房补贴的合理性暂且不论,但从现有信息来看,购房44套补贴80万元,如此之大的补贴,显然已经把鼓励购房异化成了炒房,这显然与中央去库存的精神背道而驰。要看到,同一个小区购房44套,购房者并非是为了自住,其目的显然是坐等房价抬升后,再转手出售,赚取差价。这不是对空置楼盘的消耗,从本质上看,这种行为无非是一样的空置,只不过是换了个所有人罢了。如果再有人钻当地政策的漏洞,大量获得当地政府购房补贴后低价购房,随着购买力的涌入,当地楼市恐怕不想涨价都难。

对此,当地政府回应称,“当初制定政策时没考虑太细,没有料到有人会买这么多套房子”,看似是粗心,但在去库存的压力下,这样的回应基本上没有多大说服力。要知道,一方面,出台购房补贴鼓励购房,本身就违背了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原则,有违公平;另一方面,不限制购房数量,而是单一凭借购房补贴来去库存,人为给投机者制造出的漏洞,实质上起到了刺激房价、消耗库存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增加了土地财政的收入,谁能说这不是一个“精明”的去库存政策呢?

因此,像新闻中购房44套补贴80万元的行为,不仅不是去库存,反倒会让地方政府看到炒房的实惠,从而进一步增加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那么接下来还会盲目增加太多的库存,毕竟土地财政的逻辑实在是太诱人、太省事儿。但正如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在去库存的压力之下,地方政府显然要好好领悟这句话的内涵。

解析:为了实现房地产“去库存”,最近两年,不少地方陆续出台了购房补贴政策。这一政策,目的是帮助房地产企业解困,推动了地方的GDP繁荣,同时又让群众得实惠。然而,这一看似英明的政策却存在了漏洞,那就是单套房设置了上限,而个人购房的数量却没设置上限,结果就造成了此次的80万元补贴。

问题的症结,应该归结到政府补贴政策的滑稽。有人说,真正买房的人没拿到补贴,反而尽给了炒房的。其实不然,所有合法的交易都有助于增加社会财富,既然是要去库存,就不要再矫情地去猜测人家的购房企图。可以说,只要符合规则,就应该按契约办事,没有什么谁该得谁不该得,倘若权力可以这样任性,那就没有任何信誉可言了。

说实话,造成这样的结果,是相关政策的实施细则不够健全导致的,当然,再完美的政策也会有对策,尽量减少政府的有形之手对市场的影响,让市场来配置资源,否则,就会给公众留下“朝三暮四,言而无信”的口实,自损公信力。

2025公考·省考培训课程试听预约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