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标准范文:人民日报人民时评2012年4月合集
2012-05-24来源:人民日报

给逝者一份“节俭的尊严”

富子梅

为移风易俗者提供尽可能周到的服务,让各种新安葬方式实施起来更为便捷、更加体面,还有大量细致的工作要做

“豪华的死不起,经济的没问题”。北京市殡葬协会负责人近日表示,近年来,民政部门开展“零消费骨灰海撒、百元骨灰盒、千元殡仪服务、万元骨灰安置”的“零百千万”工程,可是很多不被市民接受。北京其实有便宜的墓地,但不少市民“不领情”,挑大小、挑风水。

如此说来,这些年不绝于耳的“死不起”的议论,完全是市民“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结果?答案恐怕不是这样简单。

的确,正如专家所言,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婚丧嫁娶都是人生大事,有些人将墓地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有人将先人安葬与子孙福祉、家族兴旺联系在一起。因此,很多人宁愿花大价钱买墓地,也不愿接受绿色殡葬。墓地开发商借此炒作经营性墓地,风水上佳、豪华天堂、尊贵长眠……通过各种概念的炒作,一些地方万元以下的墓地已成稀缺品,价格动辄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这当中确实有“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成分。

对于这种情况,管理部门一方面应该加大对经营性墓地开发的监管,用税收杠杆调节价格,不能任由墓地开发商肆无忌惮地赚取暴利,更不能让无序的墓地开发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合理规划墓地,将绝大部分墓葬用地用于建立价廉质优的保障性墓园,同时将对超标准墓地征收的税收用于公益性、保障性墓园的日常维护,使之良性运转,给逝者一份“节俭的尊严”。

说到“节俭的尊严”,这正是让倡导殡葬新观念的“零百千万”等工程落到实处的关键。一分钱一分货,优质优价,这本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但假如将这种理念无限放大,其结果很可能就是“尊严的不节俭,节俭的没尊严”。事实上,“豪华的死不起,经济的没问题”这样的表达中,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这种意味。

从新闻报道的情况看,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不少市民对“零百千万”这一低价工程的质量持怀疑态度。在一些殡仪馆,“骨灰盒价格从10元到数万元不等,材质分纸、红木、紫檀木、黑檀木、楠木,甚至有翡翠玉石打造的六七万元的骨灰盒”。如果低价骨灰盒只是一个饭盒大小的纸制产品,跻身在众多“又好又贵”的同类骨灰盒中间,逝者家属的感受可想而知。令人对比强烈的不只是骨灰盒。据了解,一些推行树葬、壁葬的公墓,临近就是高价的土葬墓地,想不让人产生尊卑有别的想法都难。

“节俭的尊严”是既节俭又有尊严。给逝者一份“节俭的尊严”,有关部门不能只是简单提供一个“节俭”的选择就自感仁至义尽。追求正当的尊严和体面,不可都被视作“死要面子”,它们同样是人的基本权利。强化服务意识,为移风易俗者提供尽可能周到的服务,让树葬、海葬、壁葬、花葬、坪葬等低碳环保新安葬方式实施起来更为便捷、更有尊严,还有大量细致的工作要做。

农村教改,创新思路更重要

姜泓冰

正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东西部和城乡落差,利用人力资源市场的梯度转移规律,完全有办法、有能力让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迎来“放牛班的春天”

“支教”变“资教”,一字之变,让湖北省的乡村孩子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近日有关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报道,给人启示,令人鼓舞。

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各个地方的教育改革举措不断推出,创新之势方兴未艾。然而一些难题持续多年,各种因素相互缠绕制约,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其中最受关注、也最令人心情沉重者,莫过于广大农村的基础教育发展问题。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城乡教育落差进一步扩大,薄弱的中西部农村教育令人揪心。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其重要意义人人皆知,可是,让人眼前一亮的破解办法却并不多见。当很多省份为“教育投入不足”而叹息的时候,湖北省在有限的财政教育经费之内,动足脑筋通过制度创新、政策激励来改变窘况,让人耳目一新。通过政府购买阶段性服务岗位的方式,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学校“资教”,任期3年——已实行八年之久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是一种宝贵的探索和创新。

大学生西部支教计划已开展多年,在高校中反响热烈,报名者踊跃。很多年轻学子因此收获了对国情的深入了解,农村孩子也因为大学生的到来开阔了眼界。但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如果不能通过制度设计,将“志愿行动”变成经常性、普遍性的力量,不能将“匆匆过客”转化为“固定师资”,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会昙花一现,很难给学校面貌带来根本的改变。湖北的实践,恰好在制度和政策层面做了拓展,他们因势利导,鼓励大学毕业生走进农村、扎根农村,迎来了大学毕业生人尽其才、农村教育水平大幅提升的多赢局面。

从当年感动中国的徐本禹、查文红等模范典型的支教事迹中,我们看到了具有道德示范意义的“高尚情操”,更能感悟到,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措施,我们完全可以将少数个人的“好人好事”,变为改变教育困局的新行动。正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东西部和城乡落差,利用人力资源市场的梯度转移规律,我们完全有办法、有能力让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迎来“放牛班的春天”。

如果说改善农村学校的简陋校舍、落后设施等硬件,更多需要倚仗财政资金投入的话,那么,解决师资问题,弥补农村教育发展“软件”不足,更需要教育管理理念和制度设计的创新智慧,需要开放的胸襟和多元化的探索实践。这是“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告诉我们的经验。

当干部,请离“河边”再远些

包 蹇

当干部的,一定要慎权、慎言、慎行、慎友,不沾那些可能引发议论的事情,不给外界的猜疑和想象留下空间

近日,一则“县长豪华坐驾违章停车,交警贴罚单却遭保安围殴”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尽管当事人和所在单位及时公开信息、说明情况,澄清了一些疑问,但它所反映出的问题,仍然值得领导干部思考。

事件的经过是:在甘肃庆阳市驻西安办事处附近的庆阳大厦,原庆阳驻西安办事处主任、现庆阳市华池县县长的司机违规停车,当交警进行处罚时,庆阳大厦的保安表示“这是我领导的车”,联手将交警打伤。

华池县委、县政府迅速通报了对这一事件的调查处理情况,表示事件发生时,县长和司机不在现场,而那辆市价70万元以上的豪华越野车,是县政府临时从企业借用的,并非县长专车。县长也出具证据,证明自己的专车是一辆帕萨特,当时正在送修。在庆阳市政府的要求下,有关责任人受到处分,市政府工作组和华池县县长本人专程赶到西安,向交警表示慰问和道歉。

到这里,事情似乎得到圆满解决,但舆论对其中不少疑团的追问尚未停止——

首先,县政府为什么可以从企业借用价值不菲的越野车,究竟是无偿还是有偿,是偶尔为之还是常态?其次,据华池县委、县政府的通报,县长是去西安参加“西洽会”的,可为何事发时县长却在其西安的家中?再有,事件发生后,为什么县长于当天即匆匆赶回华池,到第二天才折回“路途较远”、有必要借用越野车才好走的西安,“代表县政府”向交警当面致歉?

复述这些疑问,并非不相信当事人的申辩和有关方面的解释,更不是根据怀疑进行“有罪推断”。这里想强调的是,华池离211国道并不算远,去一趟西安,即使一般的车不好走,也不一定要向企业借用越野车,而且是一辆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华池形成强烈反差的高档越野车;既然事发第二天有必要去看望受伤交警,县长就最好是当天赶赴医院及时道歉,而不是跑回华池,待县委、县政府开完紧急会议后才折回西安;既然县长在庆阳驻西安办事处当过十几年主任,就更有责任叮嘱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打消他们为了“领导的车”跟交警执法冲突的任何念头。

也许有人会说,现实生活中,不乏比这严重得多的情况,遇上这样的事情只能怪当事人倒霉。这样的认识值得商榷。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当干部的,尤其是为政一方的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慎权、慎言、慎行、慎友,一言一行,不和那些可能引发议论的事情沾边,不给外界的猜疑和想象留下空间。

这是对干部的基本要求而决非苛求。恰恰是因为现实中“不乏比这严重得多的情况”,领导干部就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改变一些干部在群众中留下的不良印象。既然有“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的说法,领导干部就更要洁身自好,离“河边”远些、再远些。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