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时政热点:传承传统文化也要多"把关"
2017-02-21来源:

近日,西安地铁大雁塔站的一幅壁画,引发了网友热议。在这幅壁画中,公元7世纪时玄奘求经的故事,竟与建于17世纪的泰姬陵同框出现。有网友认为,这幅壁画有损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但西安地铁随后解释称,壁画这样创作是为了“强调时空观的交错视觉表现”。

面向大众的文化传播媒介,因为“穿越”而引起争论,已非首次。曾有一座城市在设计“李白举杯邀明月”雕塑时,让李白举着比他早两千多年的商代铜爵;古装剧里,主角们也常在历史经纬中游走自如——有些故事设定在汉朝以前的影视剧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台词时有出现。这些案例都表明,在向大众传播文化知识和优秀传统文化时,有一些机构缺乏对文化的责任感和敬畏感,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

艺术来源于生活,虽然可以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却不能忽略真实的分量,否则很容易闹出乌龙和笑话。要讲清楚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精神追求,第一要务就是秉持严谨认真的责任心,要有“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考证精神,切不能率性而为。

与地铁站“穿越”的壁画相比,春节期间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在专业方面的表现要好很多。除了在现场进行点评和指正的王立群、蒙曼和康震等学者外,《中国诗词大会》背后还有以上海师范大学的李定广教授作为学术总负责人的学术团队。正是因为有专业力量为节目内容把关,节目质量才有保障,热播也才有了坚实的基础。试想,如果这是一档错误频出的节目,它还能收获如潮好评吗?

《中国诗词大会》等综艺节目的成功也启示我们,在向大众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时,专业力量和专业精神应该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多一些“学术负责人”把把关,多一点对文化的敬畏感和责任感,才能澄清各种谬误,也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进而助推社会发展。

与专业学者、研究人员相比,普通大众对文化知识尤其优秀传统文化中“误区”的辨别力较低。有时,一些本是错误的说法,却因古装剧的热播而成为大众思维的固定意象。本应是“奉天承运皇帝 诏曰”却被断句成“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对此,专业的学者们应责无旁贷地主动发声,提出质疑,以正视听。针对大雁塔站壁画的“不妥之处”,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的老师史雷鸣率先在网络上提出质疑的。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史雷鸣”能够站出来,承担起正本清源、解决难题的责任。

从网友们关心大雁塔站壁画的“妥与不妥”,我们也能感知到,大众对真实准确的文化知识有着极高关注和渴求。可以说,推进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是有着深厚民意基础的。在守护、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公众期待各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包括个体,能够真正重视“学术负责人”蕴含的责任与价值,减少类似的乌龙与谬误。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