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热点面对面:“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2009-02-21来源:中央宣传部

何曾想,20多年前广东南海之滨的一个小渔村,会发展成为国内生产总值5000亿元、人口超过700万人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

何曾想,20多年前一片危棚简屋、发展落后的黄浦江东岸,会变成高楼林立、商企云集的现代城区、世界级的金融贸易中心。

何曾想,20多年前山东青岛一家濒临倒闭的国有电冰箱厂,会成为今日世界电器企业十强之一、销售网络遍及全球的海尔集团。

……

是什么促成了深圳的腾飞?是什么推动了浦东的崛起?是什么铸就了海尔的辉煌?归根到底可以说就是两个字:改革。

改革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回顾过去的20多年,我们通过改革,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展望新世纪的征程,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任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怎样认识20多年的改革进程?

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掀开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崭新一页。

20多年来,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从所有制结构改革到分配制度改革,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到在实践中的深入推进,从经济领域改革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在中国大地上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恢弘乐章。

是改革,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2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至2005年,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对外贸易额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达8189亿美元,居世界前列;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已居世界首位,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正是因为改革发展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我们才有能力办成许多以前想办而办不了的事:“村村通”遍及乡野,机场港口一派繁忙,高速公路纵横交织,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四大工程捷报频传……神州大地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是改革,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20多年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了30倍和24倍,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告别了商品短缺,扔掉了各种票证,消费结构迅速从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升级,“三大件”不断翻新,住房、汽车、电子通信、高档电器消费持续升温,教育、旅游、休闲和艺术享受等文化消费渐成热点。

是改革,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20多年来,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入人心,“863计划”等一批重大科技行动成果丰硕,在许多前沿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教育改革和发展成就显著,“两基”目标如期实现,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们的思想极大解放,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不断增强。我国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蓬勃的朝气和创造的活力。

是改革,深刻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声望源于成就,魅力缘自实力。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就在世界日益得到关注和肯定,“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成为国际上许多人讨论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引起了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浓厚兴趣。在国际事务中,中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到积极救助海啸受灾国,从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到推动在反恐、环境保护、禁毒、重大疾病预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等等,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20多年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之路。社会主义要想获得和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