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对策
人民网—人民论坛有许多学者认为,解决大学生村官八大雷人问题的最好方法,是被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的“重庆模式”:重庆在2008年启动并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时,就通过政策杠杆,创新了相关的解决办法,即“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公务员——区县的年轻领导干部”的干部培养链条,这已成为“重庆模式”最突出的特色。以“给身份、给待遇、给位置、给空间”的优惠条件,确保前期“引得来、引得好、下得去”,中期“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后期“送得好、有前途”。它集上级重视、政策整合、系统规划、多渠道转移、专款保障于一体。这些举措都极大地促进了大学毕业生志愿到基层服务的积极性,同时亦从机制上完善了公务员培养模式,使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也批示:“重庆通过政策杠杆引导大学生下基层工作的做法很好,他们的经验可推广”。
(一)搭建平台,让村官“干得好”
重庆市设立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实行区县领导干部、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村“两委”负责人结对培养制度,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进入角色。选派协议有效期内,每年至少安排一次时间不少于7天的岗位培训。另外,重庆市财政投入1000万元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加大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力度。为了让下到基层的“村官”干得好,几大平台的建立成为“重庆模式”的亮点。
1、搭建学习培训平台。目前,全市共设立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63个。如重庆市渝北区组织大学生“村官”到西南大学“充电”,业余进修农技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
2、搭建沟通交流平台。适时召开大学生“村官”工作座谈会,听取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情况,听取他们对县、乡、村在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3、搭建传帮带服务平台。到岗的大学生“村官”都有明确的帮带联系人,每人至少有1名领导联系、2名直接帮带责任人。
4、搭建工作实践平台。各乡镇党委、政府、大学生所在村对大学生“村官”明确布置工作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在一线得到锻炼,在解决实际矛盾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目前,重庆市已有18个区县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5个区县开辟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园。龙眼之乡丰都县兴义镇的村官崔杰,运用自己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帮助当地村民打造“心意缘”龙眼品牌,两个月销售3000盒龙眼,实现产值68万元,使村民人均增收1253元。
思考:为了让村官“干得好”,重庆市通过搭建各种平台,提升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让大学生“村官”参政议政,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待遇,使大学生“村官””尽快融入农村工作。鼓励大学生“村官”在村创业,则是保障“村官”干得好的另一项有力措施。通过创业资金的扶持,加上当地专业大户的带领,让“村官”学习技术和经验,这样既减少了资金的投入,还降低了创业的风险,同时发展了农村的产业,实现“村官”和村民双赢。
(二)畅通“出口”,让村官“有前途”
1、重庆市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规定:参与 选派大学生“村官”,服务满2年经严格考核考察合格的,正式录用为公务员。对录用为公务员但仍愿留村工作的,给予相应职级待遇。积极推荐大学生“村官”担任(选任)村“两委”负责人,把优秀大学生“村官”纳入乡镇党政后备干部人才库。今后市、区县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重点面向大学生“村官”,比例不低于80%;大学生“村官”工作期满后,三年内报考市内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情况下优先录取。
为解决10000个公务员编制问题,从去年起,重庆市就开始严格控编,以保证有足够名额,消化万名“村官”的公务员编制。
为避免部分大学生只将“村官”当作跳板,不扎实干基层工作的现象出现,“重庆模式”也出台了相应的措施。“目前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必须在基层踏实干好工作。每年与村干部一样,得参加‘双述双评’考核,即由‘村官’向村民和乡镇党工委作述职报告,同时后者为‘村官’进行评分,‘双述双评’中不合格票数超过30%的,当年考核记为不合格。如果有一年考核不称职,将延期一年进入公务员录用考察环节。两年考核不称职将解除协议。”
思考:“重庆模式”的“出口机制”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要着力为大学生村官的发展营造更良好、更宽松的社会环境,确保他们的“出路”畅通,让他们能下得去、干得好、有前途。同时也释放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用人单位从基层一线培养人才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将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大有可为。大学生“村官”因面临二次就业而不稳定的问题,在重庆得到了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