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2008-10-22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

一、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的实质: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态度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

2.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1)道德认知又称道德认识,是指人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通常表现为人对道德现象或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

(2)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就形式而言,道德情感大致分为三种:①直觉的道德情感。它由对某种具体情境的感知而引起,对于道德规范往往是不明确的。②形象的道德感。它是通过主体的联想和想像而引起的情绪体验。③伦理的道德感。它由道德认识所支配,清晰地意识到道德要求和道德伦理。

(3)道德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排除内外障碍,将道德行为付诸实现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是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进行的各种具体行动,是实现道德需要、道德动机的手段。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

第一,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比如,我们经常说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品德不良。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指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一致,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2025公考·省考培训课程试听预约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