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评论:城市建设智能化
2016-02-14来源:

时事评论背景:

“智慧城市”的概念由IBM于2008年提出,之后在欧美各国日益受到重视。2012年,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发布《全球趋势2030》报告,把“智慧城市”列为对全球经济发展最具影响力的13项技术之一;2013年,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发布《2030年展望:美国应对未来技术革命战略》,把“智慧城市”列为将影响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三大技术之一。

时事评论观点:

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许多城市都纷纷宣布建设智慧城市,热情之高令世界瞩目。其原因在于,近年来我国城市快速膨胀,由此带来“城市病”高发,急需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予以应对。2012年2月,中国工程院启动了“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有47位院士及180多位专家参加,2014年底形成了《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的战略研究》的综合报告,强调我国城市应走一条切合自身特色的智能化道路。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已走过大规模城镇化和工业化阶段,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管理与服务的智能化。而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协同推进阶段,遇到的挑战与机遇在质和量上都有其独特性,仅跟踪发展,难以卓有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城市智能化要把握自身发展趋势,在世界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中走在前列,关键是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把握城市智能化多层结构深入推进的趋势。与发达国家智慧城市建设不同,我国目前正处于“五化”同步发展阶段,城市智能化发展的任务也应有自身独特内容,包括城市建设、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城市产业发展、城市管理与服务、城市人力资源5个方面的智能化。目前,从推进的途径看,我国多数城市的智能化发展都是从建设各种智能应用系统如智能医疗、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着手,这是可行的。但要不断提高城市智能化水平,还要继续在其他方面发力。首先要抓住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以解决核心问题为目标。其次应继续深入拓展:向上通过大数据平台,打通数据孤岛,综合运用大数据,推进创新应用和高水平决策;向下通过物联网等建设,形成高效的感知城市的标识器和传感器网,实现环境、交通、城管、规划、人流、物流等的改善,实现人、物和信息“三元空间”的互通互融。

把握城市大数据深度使用的趋势。近年来,大家已了解大数据的重要性。与网上呈现的大数据信息相比,城市大数据则更重要、更精准、更富有应用价值,它描述了城市的建筑、街道、管网、环境、企业、金融、商业、产品、市场、物流、医疗、文化、教育、交通、公安、人口等的实时运行情况。大中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要完整地认识与运行它是十分困难的。用好城市大数据,能前所未有地深刻认识城市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大大提高城市运行的水平。目前,城市的各种数据大多被条块管理体制分割为信息孤岛,需要将它们打通与汇聚,并合理地提供给大家共享与应用。这样,才能将城市大数据丰富的价值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巨大动力,为城市政府管理与服务决策、经济发展、民生保障提供智能化支撑。

把握智能经济与智能民生双轮驱动的趋势。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民生服务方面,取得了不小成绩。但是与欧美各国不同,我国的城市还面临工业化和城镇化大量独特的问题,如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人口管理、医疗和教育的改革与布局等。这些都是我国发展中的紧迫问题,应作为城市智能化的着力点。城市智能化发展不但要让市民生活明显改善,也要让城市的产业兴旺发达,如加强电子商务与制造业互动、加强城市内行业间的互动、优化主要产业的市场和供应链、加快新型服务业发展等。因此,需要把握智能经济与智能民生的双轮驱动,以推动我国城市智能化、高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把握城市智能化服务于市民需求、企业发展和政府决策的趋势。城市智能化发展是一个从分到合、由浅入深的过程,从建设各智能系统着手,逐步向宏观决策和微观服务深入发展,使城市智能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相统一。应将管理者视野和市民需求相结合,改革与破除条块“信息墙”界限,保障信息共享与安全,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综合水平,解决城市发展与环境、资源、空间等之间的矛盾,分层次服务于市民需求、企业发展和政府决策,形成一套人机互动的让市民、企业、政府满意的城市运行、发展与服务体系,使我国城市具有更坚实的全球竞争力。

事实上,在“五化”协同推进背景下,IBM提出的“Smart City”称呼并不能完全表达我国城市智能化发展趋势,与我国城市管理者的期望值存在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城市智能化发展的任务和路径都有自身的特点,而“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简称iCity)概念更能体现我国国情。只要我们把握好iCity发展趋势,我国城市智能化就会逐渐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推荐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