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重要资料《理论热点面对面》
11、“大部制”吹出清新之风
——为什么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如果评选2008年度的“流行语"和“新词汇",“大部制”一词将当仁不让地人选其中。3月15日,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高票通过,中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正式拉开帷幕。这个被称为“大部制"的方案,将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到整合机构、科学配置部门职能上,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等5个部门,不再保留国防科工委等6个部门,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15个,减少正部级机构4个。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一方案一经披露,立即引来如潮好评。由它传递的转变职能、权责统一、精简效能等清新信息,宛如三月春风,迅速吹遍神州大地。
30年来的第六次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先后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进行过五次机构改革。此次政府机构改革已是30年来的第六次。尽管每次改革的背景与任务不同,过程有难易,效果有大小,但历次改革都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要,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要进展,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逐步规范,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积极成效,行政效能显著提高,为中国这艘巨轮的破浪前行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机构改革为何要不断进行?各级政府拥有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掌握和控制着大量的公共资源,作为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决策者、管理者,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组织和运转牵涉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把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举措加以强调。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重大进展,都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密切相关。
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当前行政管理体制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基础较为薄弱,机构设置不尽合理,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效率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领域权力仍然过于集中,且缺乏有效制约监督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从经济方面看,政府作为经济事务的管理者,如果不能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那么,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会遇到阻力,受到制约。大量事实表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不解决,现代企业制度就难以建立;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不打破,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就难以形成;政府管理方式不转变,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就难以健全;政绩考评体系不科学,单纯追求GDP增长速度、粗放增长方式、环境资源矛盾等深层次问题就难以克服。
从政治角度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切人点。改革政府机构,有助于理顺党政机构之间的关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推行政务公开,建立科学民主决策体制,有助于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为公民参与经济、文化、社会的管理创造条件;将过多包揽的事务回归社会,有助于扩大基层群众的自治范围和内容,发展基层民主;实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有助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从社会发展看,我国现阶段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深层次社会矛盾开始显现,人民群众对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社保、住房、公平分配、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强。只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事关系,才能形成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治理的局面;只有转变政府职能,才能消除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解决好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只有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才能有效化解新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正是着眼于这样的大局,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改革思路。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