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晋升副县处级领导职务资格基本知识考试大纲(试行)
来源: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阅读:5866 次 日期:2010-10-11 11:39:19
温馨提示: 小编为您整理了“云南省晋升副县处级领导职务资格基本知识考试大纲(试行)”,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的要求,建立干部晋升职务资格考试制度,把干部教育培训与选拔任用结合起来,从制度上和机制上调动干部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云南省晋升副县处级领导职务资格基本知识考试试行办法》,制定本考试大纲。

第二条 本考试大纲是指导全省晋升副县处级领导职务资格基本知识考试的基本依据。

第三条 本考试大纲主要适用于各州市县和省直党政机关(含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机关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正科级干部。

第四条 按照政治理论、法律法规、时事政策、国情省情、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基本技能等框架,本大纲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云南省情、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等内容。

第五条 考试采取笔试方式进行。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占40%;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写作题、申论题等,占60%。其中,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省情知识的试题不低于40%。

第六条 考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理论素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领导工作中需要的其他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公共知识素养。对履行领导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公共科目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三)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

(五)文字表达能力。以规范、简练、清楚、严密、准确的文字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

 第七条 考试内容包括:

一、政治

该部分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共党史、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

1.哲学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2)物质和意识

世界的物质性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3)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4)认识和实践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发展的辩证性质 真理与价值

(5)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

(6)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

(7)阶级和国家

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8)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社会意识的本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作用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9)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0)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 社会进步及其标准 人的本质 人的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

2.政治经济学

(1)商品与货币

商品 货币 价值规律

(2)资本与剩余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3)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人口过剩

(4)资本的流通过程

资本的循环 资本的周转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5)剩余价值的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

利润和平均利润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分配

(6)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科学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2)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

(3)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 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 关于国家、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新经济政策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构想

(4)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地位 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二)毛泽东思想

1.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体系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3、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4.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5.统一战线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极端重要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 实现祖国统一

6.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 人民军队的宗旨、任务和党指挥枪的原则 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

7.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 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新考验

8.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根本原则

9.政策和策略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若干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政策和策略原则

10.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反对霸权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与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和回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问题的探索和回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探索和回答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四)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3.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策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个有利于”标准 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6.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 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

8.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关系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0.“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和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

11.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2.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既要坚持又要改善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方位 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的基本经验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 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的内在联系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创举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制度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建设总方针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六)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科学发展观的评价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主公正、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 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4、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各项事业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建设创新型国家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建设服务型政府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道路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先进性建设 反腐倡廉建设

(七)中共党史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与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党的一大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 反“围剿”斗争 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延安整风 中共七大 全国解放战争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与建立新中国的蓝图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中共八大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失误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和贯彻 “文化大革命”及其教训

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伟大的历史转折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共十二大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中共十三大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中共十七大 新时期的特点、成就和标志 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八)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1.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学说 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毛泽东党的学说 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 中共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

2.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党的纲领和路线

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建设的关系

4.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5.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6.党的思想建设

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7.党的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

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正确用人导向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健全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领导干部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8.党员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坚持共产党员标准、提高党员素质 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 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 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9.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强国战略 党管人才原则 科学人才观 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

10、党内民主建设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推进党务公开 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 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 实行正确的集中、保证全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加强党内监督 严肃党的纪律

11.党的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建设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作风 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12.党的制度建设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党章是规范和制约全党行为的总的章程 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党现行的主要制度 党的代表大会 党代会代表任期制

12.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同世界各国政党的关系

处理中国共产党同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意义

(九)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兴国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 中部崛起 东部率先发展 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3.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扩大人民民主 发展基层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壮大爱国统一战线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4.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和谐文化 弘扬中华文化 推进文化创新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5.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优先发展教育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完善社会管理

6、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 加快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推进军队创新 加快国防建设 坚持拥军优属、拥政爱民

7.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8.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 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十)时事政治

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 近两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二、经济

该部分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

2.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 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经济发展方式 二元经济 城镇化 深化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微观经济

1.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 消费者 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 市场中介机构

2.市场机制

需求及其决定 供给及其决定 供求法则 市场均衡及其变动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3.市场竞争

市场体系 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 竞争与垄断 市场规则与市场秩序

4.收入分配

按劳分配 按要素分配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效率与公平

(三)宏观经济

1.宏观经济调控

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指标 总供给与总需求 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宏观调控目标 宏观调控方式与手段

2.财政与税收

公共财政 财政收支 财政预算 税收与税率 财政政策

3.货币与银行

货币、信用与货币供给 利率 我国的金融机构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金融监管 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四)国际经济

1.开放经济

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合作 跨国公司 国际竞争力 国家经济安全

2.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贸易平衡 国际贸易方式和服务贸易 世界贸易组织

3.国际金融

国际收支 外汇储备 汇率 国际金融组织 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资本流动

三、法律

该部分内容包括理论法学、宪法、有关部门法和其他法律法规。

(一)理论法学

1.基本概念

法律及其特征 法律功能 法律原则 法律效力 法律关系 权利与义务 法律体系 法律责任 民主与法制 法系

2.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法律制定 法律实施 法律解释 法律监督 法律服务 法律援助

3.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二)宪法

1.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选举制度

3.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尊重和保障人权 公民的基本权利 公民的基本义务 正确认识和行使宪法规定的权利

4.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国家主席 国务院 中央军事委员会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5.国家赔偿制度

国家赔偿法及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 行政赔偿的范围、程序和义务机关 刑事赔偿的范围、程序和义务机关

(三)有关部门法

1.行政法

法治政府 行政组织法 行政程序法 公务员法 行政主体 行政行为 政府信息公开 行政立法 行政许可 行政处罚 行政复议

2.刑法

刑法基本原则 犯罪与犯罪构成 刑罚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有关的犯罪

3.民法

民事主体与人格权 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 物权概念及其类型 平等保护物权 征收与征用 知识产权及其类型 债权概念及其特点 合同自由与违约责任 侵权责任

4.商法与经济法

企业与公司制度 金融法律制度 财税法律制度 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度

5.社会法

  劳动法律制度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劳动合同法 劳动争议解决

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7.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 三大诉讼法的共同原则和特有原则 三大诉讼的受案范围和管辖 诉讼程序 仲裁法

8.国际法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国家主权 国家责任 国际条约 国际人权保护 反腐败公约 引渡 国际争端的解决 国际贸易法律制度 世界贸易法律制度 国际知识产权保护

9、其他法律法规

《公务员法》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 《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 《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

四、管理  

该部分内容包括管理基础理论、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和领导学。

(一)管理基础理论

1、基本概念

管理的内涵及其一般特征 管理的基本职能 计划于决策 组织结构 组织文化 冲突管理 控制系统

2、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

科学管理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 权变领导理论 战略管理思想 全面质量管理

(二)行政管理

1.行政管理的内涵

行政管理的本质 行政管理的功能

2.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的依据和属性 政府的基本职能

3.行政组织

行政组织的设置 行政组织幅度与层级 行政组织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 中央政府组织与地方各级政府组织 编制管理

4.公务员管理

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队伍建设

5.行政法治

依法行政 行政执法

6、行政责任与行政监督

行政问责制度 行政绩效管理 行政监督 政府审计

9.行政改革与创新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 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电子政务 政府采购 国外行政改革借鉴

(三)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和功能 公共政策的分类 政策分析方法

2.政策制定

政策制定的主体 政策制定的原则 政策制定的程序 决策协商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 公众听证制度

3.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的主体 政策执行的程序和原则 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因素

4.政策评价

政策评价的内涵和作用 政策评价的组织形式 政策评价的方法与标准 政策调整 政策终止

(四)领导学

1.领导活动和领导理论

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 领导理论的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2.领导的本质

领导的二重性 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 领导权力 科学政绩观

3.领导者和领导群体

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 领导干部的作风 领导者的选拔任用 领导班子建设

4.领导体制

领导体制的作用 现代领导体制的类型 领导体制改革

5.领导决策

领导决策的要素和类型 领导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领导决策的程序和方法

6.领导用人

领导用人的原则 领导用人的方法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团队建设

7.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和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

8.领导方式、方法和艺术

领导方式 领导方法 领导艺术

五、科学技术

该部分内容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常识与科学前沿问题、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

1.科学技术及其作用

科学与技术 科学精神 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科学普及 信息社会 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知识经济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2.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

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基本战略与方针 我国科学技术规划 国家科技计划 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知识产权战略 科技创新与产业化 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创新体系 自主创新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造就科技领军人物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中国21世纪议程

(二)科学常识与科学前沿问题

1.科学常识

能量守恒定理 电磁理论 相对论 量子力学 信息与信息论 系统科学 遗传和变异 光合作用 基因 蛋白质 核酸 生物多样性 生态平衡 全球气候变化

2.科学前沿问题

物质结构 宇宙演化 生命起源 人类起源和进化 人类基因组计划 认知科学 脑科学

(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1.高技术及高技术领域

高技术 通信技术 电子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术 微电子技术 多媒体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 航空航天技术 军事科学技术 生物工程 克隆技术 干细胞技术 新材料技术 纳米技术 新能源技术 激光技术 交通运输技术 海洋技术 水资源利用技术 农业科学技术 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

2.高技术产业化

高技术产业 信息产业 环境保护产业 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中介服务

六、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

该部分内容包括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

(一)历史

1.中国古代史

  (1)先秦时期

早期的人类与氏族公社 石器时代 夏、商、西周王朝

战国七雄与变法图强 青铜器和铸铁 诸子百家

(2)秦汉至明清时期

中央集权封建制度形成与发展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农民起义 王朝盛衰及其原因 土地制度变迁 农业政策与农业经济发展 城市与工商业发展 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 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演变 科学技术成就 儒释道思想流派 文学艺术

2.中国近现代史

(1)晚清时期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 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 列强侵华势力的扩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改良思潮与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立宪运动、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覆灭

(2)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政权变化 五四运动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政治体制 民族资本主义与官僚买办资本主义 阶级结构的变化 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迁 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和中华民族的抗战 民主党派的产生和发展 抗战胜利与重庆谈判 解放战争与国民党南京政府的终结

3.中国当代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生政权的巩固和社会改造 农村土地与互助合作运动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时期 中国重返联合国与外交工作的新突破 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成就

(2)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拨乱反正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特区 对外开放 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香港、澳门回归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4.世界历史

(1)古代和中世纪史

古代东方 古代希腊、罗马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起源 新航路的开辟 文艺复兴运动

(2)近现代史

英国革命 美国独立 法国大革命 欧美工业革命 日本明治维新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土耳其革命 印度民族大起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 1929-1933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 民族独立运动和殖民主义的终结

(3)当代史

联合国的成立及其演变 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 两大阵营对立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八国首脑会议 欧洲联盟 中东问题 当代科技成就

(二)国情国力

1.国土与资源

自然状况 资源概况 资源保护政策

2.人口与国民素质

人口状况 计划生育政策 国民素质

3.民族与宗教

民族状况和民族政策 宗教状况与宗教政策

4.生态环境状况

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 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的成就和问题

5.社会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现状和改革方向 地区差距 国民收入与分配制度 贫困问题与扶贫战略

6.综合国力

国力和综合国力的基本状况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综合国力发展的前景和问题 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三)公文写作与处理

1.公文写作

公文的含义 公文的类型 常用公文的种类 公文的格式 公文的结构 公文的稿本 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行文规则 公文的语言运用

2.公文处理

公文处理及其基本任务 公文处理责任 公文办理程序 公文拟办、请办、批办、承办、审核和签发的方法和要求  

七、云南省情

(一)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云南改革发展的重要指示 云南发展面临的形势、发展思路和发展规划 省第八次党代会及近三年来省委召开的重要会议精神 云南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阶段性特征 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 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教育现代化 云南党建

(二)自然概况

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山川河流 自然资源 气候特征 自然灾害

(三)人文历史

行政区划 人口 民族宗教情况 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关系 民族文化及其特点 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重大历史事件(庄蹻入滇、修筑五尺道、东爨西爨、六诏统一、元跨革囊、赛典赤抚滇、三征麓川、改土归流、马嘉理事件、杜文秀起义、滇越铁路、重九起义、护国运动、中共云南特别支部成立、滇缅公路、滇西抗战、“一二•一”运动、边纵与云南和平解放)

(四)经济社会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与经济结构 一、二、三产业概况 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 对外开放 文化产业化 县域经济 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建设与发展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新农村建设 扶贫开发与兴边富民 社会事业概况

第八条 本考试大纲由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九条 本考试大纲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2010年8月27日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网站帮助 |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 简要咨询须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机站点 |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云南省教育厅备案号:云教ICP备0901021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317125(9:00—18:00)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hfpxwx
咨询QQ:526150442(9:00—18:00)版权所有: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