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一、院系寄语
我系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即每个中文系本科生从大一到大四都有导师指导。这项举措从1986年开始实施,它是为配合我系独特的强化阅读写作训练制度而制定的,但我们的着眼点不仅在指导学生写作等能力,更注重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领悟如何做人,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培养知礼、诚信的品格。
二、院系简介
历史积淀:中国语言文学系(以下简称中文系)是中山大学历史悠久的学系之一。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办广东大学之初,便设有中国文学系。此后,中文系一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师资力量:中文系人才荟萃,曾有许多著名学者在此任教,早年有鲁迅(曾任中国文学系系主任)、郭沫若、傅斯年、成仿吾、顾颉刚、钟敬文、赵元任、罗常培、陆侃如、冯沅君、王力、岑麒祥,晚近有容庚、商承祚、詹安泰、方孝岳、董每戡、王起、冼玉清、黄海章、楼栖等。现有教职工63人,其中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22人),副教授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6名。
学科建设:中文系拥有中国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9个博士点、10个硕士点;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重点学科,同时为广东省汉语言文学专业唯一的一级学科重点学科;还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等。
科研方面,中文系近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近五年来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就获得了32项,其中4项为国家重大招标项目,这个指标在全校排名第一,在全国其他高校中文学科中亦属罕见。
培养定位:我系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以“知识流”和“学习链”为理论基础,初步建立“输入”与“输出”动态平衡的中文人才培养机制,围绕国学菁华教育的核心,坚持实施“强化写作训练”、“百篇古文阅读与背诵”、“读书报告会”制度,实施“全程导师制”计划。学生在学期间,其写作和学习活动,均有导师进行全面指导。我系采取因材施教、优生优培措施,成绩优异者可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甚至可以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我系开设名师讲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互动,加强专题网站和资源库建设,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到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进行对口实习,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努力地将国学菁华“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再将文化素养“外化”为创造能力,积极面对全球化新挑战。
三、专业介绍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学生毕业后适合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高级文秘与宣传策划工作,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单位的记者、编辑工作,高等院校或者研究机构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美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典籍导读、公文写作与公文语体学系列讲座等。还有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极具我系培养特色的强化写作训练(100篇作文)、学术写作训练(读书报告)、古文阅读与背诵(百篇)等课程。
四、对外交流
已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多国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制度,并与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长期开展定期的学术交流活动。
五、就业深造
我系本科生相对其他专业有极大的就业优势,部分同学继续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近三年最终就业率均在97%以上且就业质量很高。我系毕业生就业领域也十分广泛,以近年为例,我系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就包括:
六、改革开放以来的本科系友代表
我系重视学生发展,坚持学以致用,一直为社会各界输送优秀人才。如原广东省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蔡东士,现任广东省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林雄,现任《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平原教授,著名词曲作家陈小奇(《涛声依旧》词作者),中共十八大代表、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主任陈忆多,《南方日报》社副社长/《南方周末》总编辑黄灿、天涯社区董事长邢明以及广东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主持人薛乐等。
七、走进院系
网址:http://chinese.sysu.edu.cn
咨询电话:020-84113111
更多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