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2014年学院介绍
来源:中国政法大学网 阅读:1729 次 日期:2014-05-13 09:22:46
温馨提示: 小编为您整理了“中国政法大学2014年学院介绍”,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法学院

法学院是中国政法大学的骨干学院。长期以来,学院坚持“学术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依法治院”的办学方针,以“法治天下、学问古今”为院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学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的重镇。

法学院现有各类在校学生共1923名,其中六年制法学实验班学生746人,四年制普通本科生294人,双学士二学位学生261人,政法招录体制改革班学生103人,硕士研究生352人,博士研究生169人,博士后28人。学院承担着国家“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国家“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两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坚持以法学教育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世界,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务能力。为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学院为学生提供多项国际交流和国际暑期班项目。多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居于专业前列,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

法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编教职工101人,其中专任教师89人,教授42人,副教授35人,讲师14人,博士生导师46人,专兼职硕士生导师119人。教师中有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资深专家、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法学院现设6个博士专业、6个硕士专业和1个本科专业,下设9个教学科研机构、38个学术研究中心,是我国教育研究的重要基地。学院师生科研成果丰硕,教师多次参与国家法律法规起草和审议工作及各部委、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重大法律问题论证工作。法学院对外交流活动广泛,与海内外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术合作关系。专家学者互访、学生交流等活动十分频繁。

遵循着“胸怀法治、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法学院在培养适应国家法治建设实际需要的优秀法律人才、创建一流法学院的进程当中,不断发展,创建辉煌。

民商经济法学院

民商经济法学院于2002年6月在整合校内相关学科、各教学科研单位的基础上成立。现设民法、商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环境资源法、知识产权法、财税金融法、社会法8个研究所,非在编科研机构31个。学院设有民商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环境资源法和民事诉讼法五个博士点和硕士点,均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学院现开设法学课程98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部级精品课程3门。学院以实习基地、诊所、模拟法庭为依托,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学院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9人,其中教授49人(含终身教授1人、二级教授5人),副教授72人。学院各学科共有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117人。学院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1人,宝钢教师奖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年均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6篇,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外文论文20余篇);教师撰写学术专著译著年均20余部;年均主持承担纵向项目10项,其他项目40项;年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项。

目前,学院全日制在校生共2308人,其中本科生1450人,硕士研究生738人,博士研究生120人。学院历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良好,本科生达97%,研究生近100%。

学院以“治学修身,经世济民”为院训,坚持创一流学科、建一流队伍、出一流成果、育一流人才的目标,践行学术立院、人才强院、和谐兴院的共识,端正学风和院风,推动改革和创新。学院遵循治学与修身并重、才识与德行俱进的育人理念,发扬追求卓越、崇尚学术、热爱集体的传统,努力培养志向高远、情操高尚、学识高深和情趣高雅的精英人才。

国际法学院

自1979年北京政法学院复办以来,国际法学科即成为中国政法大学的重要法学专业之一。而国际法学院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989年3月12日成立的国际经济法系。2002年,为了适应我国法学教育和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国政法大学决定在原来国际经济法系的基础上设立国际法学院。

经过多年的努力,国际法学院已经成为我国综合能力最强的国际法研究队伍,具有国内一流的国际法综合研究实力和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作为我国国际法研究的主要基地之一,国际法学院具有学科方向齐全、学缘关系合理和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由于综合实力突出,我校的国际法学科于1998年被评为司法部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学院一直坚持多学科交叉性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特色。经过多年学术积累和队伍建设,学院在国际经济法、海商法、WTO法、海洋法、国际私法基本理论及国际民事诉讼与仲裁研究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院先后承接并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10余项,教育部20余项,其他省部级项目3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60余项。学院教师出版专著(或教材)500余部,发表论文5000余篇,部分教材在海外著名出版社多次再版,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反响,部分教材、著作及论文曾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教委中青年优秀成果奖、国家教委首届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学院已经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42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2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33人。18名教授中有12名博士生导师,学院有多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学院培养法学专业以及法学专业(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本科生,其中法学专业(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属于教育部首批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基地项目,2013年首度招生。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培养为国际法学专业,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和航空与空间法四个大的研究方向。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多年来已培养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毕业生6000余人。同时为了贯彻和执行学校国际化办学方针,我院目前已招收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校的国际知名度。同时,我院还积极为学生提供对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已经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法学院建立了学生交流合作关系,已派送数十名学生参加学习交流。

学院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促进国际及国内的学术交流,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在不远的将来,将国际法学院建设成为我国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国际法教学和研究基地。

刑事司法学院
刑事司法学院于2002年6月28日由原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社会工程学院的部分教研室和法社会学与青少年犯罪研究所组建而成。刑事司法学院是我校惟一设有两个一级本科专业的法学院,即法学专业、侦查学专业,鲜明的专业特色使其在我校四大法学院中备受瞩目。

学院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将启发式教学融入教学之中,倡导科研促教学理念,教师开展科研、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撰写论文专著获得各类奖项达百人次。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47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20人,讲师6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43人。学院还拥有专任于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证据科学研究院的兼职教学科研人员30余人,以及众多来自于司法、行政实务部门的兼职教授20余人。

2013年学院在校的本科生1179人。招收本科生332人,其中法学专业293人,侦查学专业39人。本科毕业生258人,其中法学专业217人(含国防生68人),侦查学专业41人。在校的研究生共有595人,其中硕士生470人,博士生125人。

学院秉持“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之校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

今后学院将努力增强教学科研的综合实力,搞好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打造品牌。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在全国同层次、同类型的学院中居于先进行列的法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前身为我校1985年成立的政治系,是我校法学以外学科专业建设的母体,其前身政治系先后发展出商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四个学院。

学院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平台体系。政治学科为北京市一级学科重点学科,设有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设有9个博士点、13个硕士学位点和MP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设有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4个本科专业,其中政治学与行政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0人,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16人。学院教师中担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政治学科及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各1人,“马工程”首席专家2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3人,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宝钢”奖优秀教师、北京市高校名师、北京市师德标兵10余人,政治学基础课程团队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学院教师在中外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公共治理与政府改革,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

学院与美国卡特中心、国际城市管理协会、法国孟德斯鸠波尔多第四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爱知大学、广岛大学以及台湾、香港等高校以及学术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关系。

学院现有学生1500余人,其中本科生800余人,研究生700余人,在站博士后10余人。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精神,具有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复合型知识结构,具有较强政治分析能力和公共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主要就业面向为党政机关、公共管理机构及公共服务机构。

商学院

商学院以1983年开始的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1995年开始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为办学基础,在充分整合校内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方面的师资以及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于2002年正式组建。现设有6个研究所(系)、6个非在编科研机构和6个专业实验室。

学院现设有经济学、工商管理、国际商务三个本科专业及成思危现代金融菁英班,拥有世界经济博士点,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世界经济、会计学、产业经济、经济史、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法商管理(自设专业)、金融学十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MBA专业硕士点。

商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在岗专业教师51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5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2.4%;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具有国外留学和进修经历的教师占37%;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纵向课题,并具有丰富的企业咨询培训和政府服务实践经验。形成了一支在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实践等方面具有一定实力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828人,其中本科生1007人,第二学士学位学生76人,双专业双学位学生2人,硕士研究生125人,博士研究生25人,MBA工商管理硕士生593人。

学院现有的教学与科研活动横跨经济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并充分依托和利用中国政法大学在法学方面的优势资源,确立了“精商明法,敏思善行”的办学理念,专业发展具有鲜明的“法商互动”特色,人才培养突出了“知行合一”素质,在中国高校的同类学院中正在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社会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是80年代全国重建社会学专业以来在高校最早开设社会学课程的高校之一。2001年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专业正式创办,2009年被教育部和财政部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中国政法大学也是在国内最早开展犯罪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研究并在此领域始终保持着前沿地位的高校。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自1983年成立以来一直挂靠在我校。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正式创办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是2005年7月在原社会学教研室和犯罪心理学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的。学院第一任院长由全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乐国安教授担任。现任院长为应星教授。

学院现有三个本科专业(社会学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三个硕士点(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此外,还挂靠在其他学院招收犯罪心理学方向和政治社会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学院现有专业教师29人,其中,教授8人(含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14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5人,从海外留学归国的教师10人。

社会学院发展定位为:一方面以法学学科为依托,使社会学、社会工作和应用心理学成为法学重要的关联学科和支撑学科;另一方面,社会学、社会工作和应用心理学发展成为全国高校中特色鲜明、“小而强”、“特而优”的专业,社会学一级学科和应用心理学中法律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若干方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社会学院本科生近三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其中2012年、2013年就业率均为100%。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设有哲学系、中文系、历史研究所和艺术教研室,涵括文、史、哲、艺四个一级学科门类,为我校学科门类最多的学院。现有哲学和汉语言文学两个本科专业,哲学、中国史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上,学院重视人文学科与法学学科的深度结合,拥有法治与文化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招收法治文化基本理论、法律语言、法律逻辑、法治文学等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学院师资队伍雄厚,梯队合理,现有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8人,拥有一批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师,在全国性学术研究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其中,人文学院名誉院长、著名哲学家李德顺先生为我校五位终身教授之一。

人文学院坚持“育人为本,以文化成”的理念,重视基础学科固本培元的价值,发挥人文学科人文涵养的特点,把传授专业知识、丰富情感体验与培养健全人格高度统一起来,通过专业教育的形式使学生形成知识、能力、德性协调发展的综合素质,形成以理性、情感、意志和谐统一的内在世界,形成求真、趋善、爱美融为一体的完善人格。人文学院的专业教育,更可以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使学生毕业之后能更适应社会的复杂多变。学院鼓励各个层级的学生多样化发展,尤其鼓励学生参与人文与法学交叉研究的创新实践活动。

学院的师生比全校最高,因而师生交流、互动充分,能让学生强烈感受到“人文一家亲”。学院为学生组织的活动丰富多彩,为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多种舞台。学院积极争取社会捐资助学,已经设置了多项奖助学金,对贫困学生和优秀学生分别予以资助和奖励。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5年6月,其前身是2002年成立的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中心,以及成立于1985年的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0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人。学院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3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同时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专业人才。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中共党史等7个硕士学位点;拥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4个博士学位点。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国外马克思主义为校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我院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勤恳敬业的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学成果突出。学院旨在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良好思想道德素养、掌握系统专业知识、能够胜任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科研或从事党政宣传、组织工作的优秀人才。学院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处于学校前列。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正在共同努力,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机制。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是一所多语种、开放型、教学与研究并重的学院。其前身是1994年成立的外语系,2002年成立外国语学院。学院以培养具有扎实外语能力、熟练掌握语言转换技能、了解中外法律制度及涉外法律事务并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外语+法律”的复合型人才为特色。作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翻译专业硕士点,学院重点培养英语、德语、俄语、法语语言文学等方向的法律翻译和法律语言高级外语人才。

学院分设英语系、德语系和公共外语教学部,负责外语专业及全校英、德、日、俄、法、意、西、拉丁等语种的公共外语教学。学院设有英语和德语两个本科专业,实行“4+1”五年双专业学士学位(外语、法学)培养模式。我院双专业学位学生(第一专业为外语,第二专业为法学),在获得文学和法学两个本科专业的学士学位后,经单独考核择优录取到我校比较法研究院攻读法学硕士学位。作为全国大学英语教改示范点,学院创建了以学术英语为核心,分科英语为特色,通用英语与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并重,英语与专业、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多元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此外,学院还设有四个学术研究机构,分别是大学英语研究中心、法律翻译研究中心、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研究中心和德国文化研究中心。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85人,教授12人,副教授39人,讲师32人,助教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94.1%,有海外背景教师占73.5%。近三年,学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出版著作(译著、编著、教材)200多部,数次主办或承办在国内外法律外语研究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创办了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LegalEnglish。

学院历来重视师生的海外提升,已与国外多所大学和教育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每年定期派出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外大学交流学习。根据学校合作协议,德语专业学生将有机会到海外实习。多年来,我院本科生就业率均达到97%以上,培养的毕业生活跃在外交、外经外贸、教育、法律事务、新闻等各条战线,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08年7月10日,其前身是2002年6月成立的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

学院设有新闻学本科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招收法制新闻、传播法、新闻媒介管理、文化传播、商业传播五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院还拥有法学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法制新闻、传播法方向。是中宣部重点联系的十所新闻院校之一。

学院下设两个专业方向、三个教研室、一个实验室、五个非在编研究中心。分别是:新闻学专业方向、传播学专业方向;传播理论与传播法教研室、传播方法与传播技术教研室、媒介经济与文化产业教研室;计算机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法制新闻研究中心、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传播法研究中心、法治传播研究中心、政法宣传与舆情研究中心。

2013年8月18日,学院主持成立我国首家新闻传播与新闻法制协同创新中心(简称“中心”),黄进校长担任中心首届理事会理事长,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小华任首届学术委员会主席。学院依托该中心,努力构建新闻传播与新闻法制高端学术研究基地、高端人才培养基地、高端新闻与法制传播平台。

学院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注重实习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全国各类“标志性媒体”建立了广泛联系,现已建成包括法制日报社、检察日报社、正义网等在内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20余家。

学院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西北大学、堪萨斯大学、北卡大学、东卡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日本明治学院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浸会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更多学历考试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网站帮助 |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 简要咨询须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机站点 |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云南省教育厅备案号:云教ICP备0901021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317125(9:00—18:00)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hfpxwx
咨询QQ:526150442(9:00—18:00)版权所有: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