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冲动演讲稿
一个16岁的少女在与同舍妇女闹矛盾时将其杀死,并剁碎丢弃在垃圾桶里。
在法庭上,少女百般忏悔,万般悔恨,可再多的悔恨也挽救不了死者的生命。花季少女在本该尽情享受青春的时候却被判为终生监禁。从此 她 的人生 已 无 未 来 可 言。一 时 的 冲 动,给 少 女留 下 的 是一辈子的悔恨。我不禁想:为了一个自己厌恶与痛恨的人而赔上自己的一生,值得吗?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在冲动的支配下做出让自己追悔莫及的事。一对好朋友可能回因为对方的某一句不经意的话或某一个不经意的举动而就此反目成仇。从此,她出现的地方我一定不去,她交好的人我会抱有敌意。就这样,曾 经 的 快 乐 都变 成 了 痛 苦,曾 经 的欢乐都变成了不堪。可当我们回忆当初分开的原因时,却会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幼稚可笑。多么大点个事呀?无非是自己在一时冲动之下,大脑一发热,一张嘴便覆水难收。学生与老师之间也经常因为一时冲动弄得一见到对方便咬牙切齿。有的学生会放弃学该老师教的科目,甚至放弃学习。自己 的 前 途 从 此 变 的 渺 茫。同 事 与 同 事 之 间,家人与家人之间,冲动这个魔鬼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
大家都知道,冲动是魔鬼。而这个魔鬼则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它就是我们与他人之间矛盾的催化剂。当我们的头脑被冲动的叫嚣声充满时,我们做出的举动往往背离了我们的内心的理智,并不是我们最真实的想法。而失去理智的后果常常要我们付出很大的代价。仅为了一次发泄的快感,而赔上自己的健康、前程甚至是生命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这只会让事后的我们后悔。然而,世 上 没有 后 悔 药。为 了 不 让 自 己 追 悔 莫 及,为 了 我 们 自 己,我 们 应 该 少 一 些 冲 动,多一些理智。古人云“三思而后行”,也就是指我们在做某一个决定之前应该反复考虑,反
复衡量。然后在做出最符合实际情况、最理智的决定。但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理论。实际情况往往不会给我们宽裕的时间进行谨慎的选择。尤其是在自己怒火高涨的时候,哪还有闲情逸致去思考再三?因此,每当冲动想冲破我们内心的束缚时,我们首先要告诫自己:冷静!冷静!再 冷 静!唯 有 先 冷 静 下 来 ,我 们 才 能 客 观 和较 公 正 的 看 待问 题。然 后,我 们 再 在 较短 的时间内选择是前进还是后退。总之要把我们的冲动与不理智扼杀在萌芽之中。如果那位少女没有凭一时冲动而一刀杀死那位妇女,或许蓝天之下又会多了一张靓丽的笑脸吧?如果少女选择冷静与理智,她大可搬出出租屋避开妇人,那么惨剧也就不会酿成。
冲动是魔鬼。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这个魔鬼的奴隶。而选择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中。
“冲动是魔鬼”这句话看似有些矛盾,冲动的往往是我们内心想要的,比如说我们喜欢上一个人的理由是非理性的,而且有可能在旁人看来不可思议的,而且这些理由也有可能是不能在光天化日的公开场合下能公开讨论的话题。把“冲动”比作“魔鬼”,就意味着对“冲动”要避之而不及,但冲动大都是不经过大脑思考,是“感性”而非“理性”的结果,是人内心最为根本,本质的需求,那么所谓“冲动是魔鬼”也就是说,我们要远离我们自身的原始需求,理由就是这些需求是就见不得人的,人们自己见不得的人的东西就不是人自己的东西,而是“魔鬼”。所以人们也就有了“魔鬼诱惑”为自己冲动的托辞,也有了“冲动的惩罚”这样的警示。浮士德运气实在太好,总是遇上梅菲斯特。
更多信息请查看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