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简介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网 阅读:1451 次 日期:2014-02-21 14:32:52
温馨提示: 小编为您整理了“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简介”,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旅游与环境学院是陕西师范大学重点专业学院,学院前身为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史地科,历经西大师范学院史地系、西安师范学院史地系、西安师范学院地理系、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旅游系)等历史变迁,于1996年成立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现有教职工80人,其中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18人,具有副高职称者30人,中级职称者23人,绝大多数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黄国璋教授、聂树人教授、刘胤汉教授、傅伯杰院士等曾先后在本院任教。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风沙物理学专家董治宝研究员是我校首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辉教授为陕西省人民政府特聘“三秦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为我院“双聘院士”。冯起研究员成功入选陕西省首批“百人计划”。

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学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现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区域环境学、自然灾害学和国土资源学)和旅游管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环境科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第四纪地质学、学科教学论等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环境工程硕士、旅游管理硕士、教育硕士等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开设地理科学、旅游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4个本科专业,专业设置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文理学科与管理学、农学、工学交叉融合。中国旅游研究院西部旅游发展研究基地、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西部资源环境研究所、西安陕师大旅游规划设计院、陕西学知国际旅行社、环境科学实验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黄土高原环境动力学实验室等平台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院具有优良的科学研究传统和创新精神,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加强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拓展:先后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自然地理学》、省级精品课程《测量与地图学》、《人文地理学》和《世界地理》,还有《遥感概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规划》等多门校级精品课程;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陕西省优秀教材6部,省级教学名师1人。地理科学专业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地理实验教学中心、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分别于2008年、2009年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地理科学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和自然地理学省级教学团队。2009年,陕西省唯一“三秦学者”旅游管理岗位就设在学院。学院是陕西省旅游企业经理培训定点单位,规划设计院拥有国家级旅游规划甲级设计资质。

长期以来,学院发挥多学科综合的优势,以推动区域资源、环境、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西北地区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协调、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与综合整治、全球变化与自然灾害、土地资源开发与地价评估、风成过程动力学、人口与健康地理、旅游客源市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规划和城市规划研究等为主题,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应用性和交叉性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解决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本学科的理论体系,也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学院的优势研究方向,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学研究课题和土地资源定级评价、旅游景区规划等90多项,为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在科学出版社和高教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专著和教材80余部;在国际SCI期刊、国内权威和核心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有50多项教学和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科研成果在全国同类院系名列前茅。

学院现在拥有自然地理学实验室、GIS实验室、环境科学实验室、土壤与沉积分析实验室、黄土高原环境动力学实验室、OSL/TL断代实验室、环境辐射实验室等大型综合实验室。实验室配备各种现代化大型分析仪器设备200多台(套),总价值超过2000万元,主要有风洞、X荧光元素分析仪、TOC分析仪、OSL/TL断代系统、ArcInfo、MapInfo等多种原版GIS软件,新建气象观测园、数字旅游模拟实验室、水资源与工程综合实验室。

学院资料室面积240m2,共有图书3.2万余册,学生人均图书达55.6册,人均年进书量达5.1册。学院教学设施完善,拥有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报告厅、多媒体教室,开通多种中文、外文期刊与图书数据库,可以满足广大师生借阅要求。

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结果显示,我校地理科学排名第七(并列);2006年,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科技时报》上,由武汉大学中国大学评估组完成的《中国大学评估报告》显示,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名列全国旅游管理专业第四名。2007年,中国科学院《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评估》显示,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进入中国旅游管理学科专业A++行列,名列全国高校第三名。2007年教育部《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7)》的专题篇《全国高校与其他研究机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统计》中,学院人文经济地理学科以发表学术论文18篇位列该学科全国排名第二位,仅次于复旦大学(22篇),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机构各学科论文被引次数排序表》中,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学术论文以24次的被引次数位居各学科论文被引次数排序表全国排名第二位,仅次于北京大学(被引次数36次)。

60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5000多名,大多数已成为我国地理科学、资源环境、区域规划、生态环境、旅游企事业管理、教育科研部门的专业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业领军人,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签约率都在92%以上。

2013年招生专业:

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本科,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理学学士学位,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名牌专业,设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事基础地理教育的教师。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测量与地图学、自然地理学、遥感概论、人文地理学、环境学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和水资源学、土壤与土地资源学、地理微格教学、地理教学论、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等。

地理科学(创新实验班):非师范专业,本科,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理学学士学位,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名牌专业,建设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主要培养地理科学领域内,从事资源环境科学研究和管理人才及从事基础地理教育的教师。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测量与地图学、自然地理学、遥感概论、人文地理学、环境学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和水资源学、土壤与土地资源学、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等。

旅游管理:非师范专业,本科,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管理学学士学位,是省级重点学科、中国旅游研究院西部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旅游开发的专门旅游人才,且为各级各类旅游专业院校培养师资。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文化学、旅游经济、旅游法规、旅游规划、旅游英语、旅游业管理等。

地理信息科学:非师范专业,本科,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理学学士学位。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学及地图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或地理信息产业公司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产品研发等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能胜任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地图学、自然地理学、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遥感概论、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ARCGIS软件应用、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环境科学:非师范专业,本科,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理学学士学位。该专业设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养具备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与管理等工作,能胜任环境保护、城市建设、企业环保、国土资源、城市治理等行业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学基础、环境经济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地理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评价、环境变迁、荒漠化与防治、环境规划等。

更多学历考试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网站帮助 |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 简要咨询须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机站点 |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云南省教育厅备案号:云教ICP备0901021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317125(9:00—18:00)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hfpxwx
咨询QQ:526150442(9:00—18:00)版权所有: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