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精华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来源: 阅读:5227 次 日期:2009-12-29 10:11:20
温馨提示: 小编为您整理了“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精华第六章:知识的学习”,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第一节   知识与知识学习

一、知识的类型

(一)知识的含义

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表征。

(二)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可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活动的对象的反映。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理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的反映,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命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则、原理、原则,它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三)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根据个体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所谓知识学习,就是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在学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的过程。

(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符号学习

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是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2.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3.命题学习

命题学习(又称判断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习命题,必先获得组成命题的有关概念的意义。

(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2.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四、知识学习的作用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促进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知识的学习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前提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首先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其次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这主要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一、知识直观

(一)知识直观的类型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1.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指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2.模象直观

模象直观指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

3.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指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二)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①强度律;②差异律;③活动律;④组合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二、知识概括

概括是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一)知识概括的类型

1.感性概括

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2.理性概括

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提供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一)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只保留一瞬间并未被主体注意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瞬时记忆的特点是∶①信息贮存时间极短;②贮存的信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③信息保持的容量较大。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另一个是工作记忆。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乃至终生的记忆,容量没有限度。

二、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一)遗忘的规律

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的,呈负加速型。

(二)遗忘的理论解释

1.痕迹衰退说

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最后消失的结果。

2.干扰说

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即某一信息之所以不能提取,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出现暂时抑制,一旦抑制被解除,记忆也就可以得到恢复。干扰说认为遗忘的抑制现象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3.同化说

奥苏贝尔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在有意义学习中,新旧知识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建立非人为的、实质的联系。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人们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不是零碎的知识,而是经过转换的较为一般性的观念结构。

4.动机说

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起,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也就是说,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故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

三、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网站帮助 |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 简要咨询须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机站点 |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云南省教育厅备案号:云教ICP备0901021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317125(9:00—18:00)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hfpxwx
咨询QQ:526150442(9:00—18:00)版权所有: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