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申论 > 申论热点
2010年云南 申论素材: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来源: 阅读:4696 次 日期:2009-12-28 09:48:14
温馨提示: 小编为您整理了“2010年云南 申论素材: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日益突出,影响了社会稳定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比例一直居高不下,据2008年第3期《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显示,2007年青少年犯罪人数为316397人,占所有刑事罪犯总数的33.9%,其中,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罪人数为87525人,占所有刑事罪犯总数的9.4%。我国青少年犯罪初始年龄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已提前了两至三岁。而且犯罪的“盲目性、冲动性、暴力性、模仿性、偶发性”突出。同时呈现出五个新特点:

一是低龄化。比如,吸毒者年龄越来越小,16岁以下的吸毒者有所增加,初次吸毒者中甚至出现六七岁的儿童;

二是团伙化。特别是一些社会闲散的青少年经常无所事事,聚团成伙,抢劫盗窃;

三是非法网吧、毒品等不良因素诱导犯罪率上升。

据国家禁毒办数据显示,近几年吸毒青少年始终占吸毒人口的80G;左右。截至2004年年底,全国公安机关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为90万,其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77%。在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性刑事治安案件中,由吸毒引起的已经占到30%左右,毒害严重地区甚至高于60%。据最新统计,我国网民70%是30岁以下的青少年。有一定比例的未成年网民涉黄。北京少管所中暴力型犯罪的少年犯达70%以上,而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因素则是犯罪的主要诱因之一。上海市的网瘾症专项调查发现,24岁以下的网民占成瘾症发病总人数的51.5%,青少年更是易患高发人群。据对某沿海一所中学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上网聊天的占60.47%,上色情网站的占10.7%,上网听音乐、下棋、打牌、游戏、查资料等占28.85%,真正用于扩大视野、提高学业水平的不多,相当部分时间花在聊天、游戏及浏览不健康网站上。

此外,在校学生犯罪率上升,校园暴力案件不断发生。

2.青少年心理素质欠佳,压力承受能力差,心理障碍问题时有发生

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明显有上升的趋势,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生。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0%。16%~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福建省精神卫生中心的调查也表明,福州市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高达25%左右。课业过分繁重、生活单调、未来就业压力巨大等因素,是造成青少年普遍心理失衡和焦虑的重要社会原因。应试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导向,则使学校无暇顾及学生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青少年生活中不良习惯日益突出,吸烟、酗酒等现象引发潜在健康威胁,早恋堕胎等生理问题普遍,性失误现象遭遇真空,性教育不容回避

一项针对青少年烟草使用情况的最新调查显示,中国20%以上的初中生尝试过吸烟,其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已表现出今后吸烟的倾向。国内初吸烟者的年龄开始趋向低龄化。美国约有1/3以上12~17岁青少年经常饮酒,每年有1400名18~24岁的在校学生死于饮酒,另有7万件性骚扰或强奸案与在校学生饮酒有关。港台地区也深受这一问题的困扰。当前青少年性失误现象逐渐增多,但是,大多学校和家庭并没有对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某医学院人流室一项调查统计,该医院2004年平均每季度实施的人流手术中,未婚流产女性就占六成左右;其中大中学生占到了两成以上,而且不乏十五六岁少女,最小的才上小学四年级。

4.青少年价值取向发生变化,道德认知模糊,社会责任感淡薄和社会公德心弱化现象突出,传统文化缺失,受商业文化影响较大

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已经趋向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您奋斗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动机”的调查中得到的数据显示,19.8%的大学生选择社会价值,38.5%的大学生选择个人价值,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已逐渐占据上风。许多青少年的道德意识薄弱,是非观念不清,社会责任感淡薄和社会公德心弱化的现象比较突出。调研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在公共场合违反交通规则、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损坏公物等行为大量存在,部分学生认为当前社会道德标准混乱。缺乏社会责任感、崇尚自我为中心已成为部分青少年的通病,一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认为学习的目的是“有个好前程”。认为“多多赚钱、好好生活”的学生占了很大比例。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位比较西方化。如只有28%的人知道国歌的原名是什么,很多人不知道重阳节、端午节,却人人知道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等。被调查者总体上呈现出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四成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抱乐观态度。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存在缺陷和不足

家庭问题是青少年出现行为偏差,走向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据有关部门对72名失足青少年的调查,九成多失足青少年家庭关系不和睦。当前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四种类型的缺陷:不重视家庭道德教育;管教不当;家庭不健全;家长素质不高。另外近年来,流动人员的子女、“留守孩”、服刑人员的子女这三类特殊群体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也存在着薄弱环节。

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艰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方法不当,教学管理不严,对青少年疏于关心,放松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种良莠不齐的观念冲击着青少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近年来社会上一些“黄、赌、毒、黑”等现象再度滋生,一些不法经营者贪图眼前利益,直接或间接地引诱、教唆青少年养成不良习性甚至违法犯罪,严重地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尚不健全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滞后,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活动场所和活动项目不足。青少年失学、辍学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对青少年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的处置方面尚未建立严格的程序,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司法、审判以及对青少年犯的监管、帮教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化。

3.大众传播仍有不良影响,青少年文化认可缺失

大众媒体特别是有的小报小刊带有浓厚的商业氛围,不利于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青少年群体传播能力较强,这种导向容易引发青少年的不良心态,如攀比、高浪费等。青少年文化属于“边缘”文化,深受传统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又具有独特的主体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但是青少年文化不被广泛认可,褒贬不一,从而使得青少年文化的内容和含义不确定、不断变化,使青少年在道德认知和自我定位上产生模糊和矛盾,是非观念混淆不清。

4.青少年自身还不成熟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属于成年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性意识萌发和发展的时期,心理和生理发育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自尊心、片面的虚荣心、好奇心和逆反心理较强。受到挫折时,容易沮丧、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心理滑坡。

更多信息请查看 申论热点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网站帮助 |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 简要咨询须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机站点 |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云南省教育厅备案号:云教ICP备0901021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317125(9:00—18:00)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hfpxwx
咨询QQ:526150442(9:00—18:00)版权所有: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