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怎样离校》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来源: 阅读:707 次 日期:2017-03-23 16:30:45
温馨提示: 小编为您整理了“《大学生怎样离校》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大学生怎样离校

大学生离校时的一幕幕生死离别,内心难免有些凄凉?于吾心有戚戚焉。于是决定去走近我们的这些师兄师姐们。

迈进毕业生宿舍,看到毕业生宿舍的肮脏混乱,许多人可能会感到震惊,更甚者一些人可能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产生怀疑。不错做事应该善始善终,大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里平均素质比较高、文化修养比较深厚的一个群体。从经验看,大学生在公众生活中经常扮演的也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角色。比如,每年暑假的时候,许多院校都组织社会实践团,从一些新闻媒体中,相信大家也都了解,大学生们走入中国社会的底层,既给普通百姓带去了鲜活的文化知识,大学生自己也从社会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

“这些大学生的到来,不光帮我们科学地种植,还送来了许多书帮我们增长知识,真希望他们能经常下乡。”这是来自调查百姓的最多的回答。

再比如,每当城市里举行大型活动时,大学生总会踊跃充当志愿者。所以,仅仅是因为大学生在毕业时候扔了点儿破烂,或是因为极少数人破坏了公物,就判定当代大学生素质不过关,那是太过轻率了。而且,据调查,现在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善。经了解,大学生毕业宿舍凌乱,并不是近来才出现的现象,知情人知道,那几乎是一年一度芳草绿的。在情况比较严重的年头里,毕业生宿舍的墙壁上写满了各种书法,地上扔满了垃圾,能拆的东西都拆掉,真堪称满目狼籍。后来,各院校纷纷出台管理政策措施,包括暂时性扣发毕业证等等。情况才有所好转,但并没有什么根本性变化,要说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大学生不懂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那倒不见得,更不能把这看作大学生的本质大暴露,正确的做法是抛开简单的谴责,从毕业生的毕业心态上寻找根源。

据调查的大多数大学生毕业生反映,因为最后阶段比较忙,比如找工作,还有实习,再者因为一起生活过四年的舍友马上就要各奔东西时的凄凉心情才导致了我们所看到的那一幕。是的,四年大学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弥足珍贵的日子,一旦毕业,那种割舍不掉的乡愁会占据毕业生的脑海,种种复杂的情绪会油然而生,如果这个时候学校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就极容易让毕业生产生被遗弃的错觉。遗憾的是,一些大学在临近毕业的当口对待即将离校的学生往往是一副温情不再的样子,动辄以扣发相要挟,限期的布告张贴的到处都是。至于毕业典礼,早已是几十年一贯制,无非是领导讲话学生听,缺乏参与互动,很难让人产生庄重和自豪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形下,毕业生的情绪找不到适当的宣泄途径,再加上一些技术方面的原因,比如缺乏合适的垃圾清扫工具,离校日程安排紧张,就容易导致一屋不扫的结果,不过现在各院校已经试图一改旧颜。据98级我们的师哥师姐讲,我们院的毕业典礼互动性强,如果你去看一下,你甚至分出那个老师,那个又是同学。而且我们药学院通知离校日期提前,给了毕业生们足够的时间来安排事情。

大学生学成离校应该是一个很温馨、很庄重的过程,应该组织一些仪式性的活动让毕业生参与,应该给它们提供正确的表达渠道。比如,毕业典礼应该富有时代气息,毕竟大学生是最富有时代性、最富有生气的,因而他们渴望与他们同步进行性的毕业典礼、毕业证的发放也应该更有表彰性,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应该更畅通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强烈呼声,当然还可以给毕业生提供公共留言本,让学生留下最想说的话,这在我们药学院早有例子。总之,就是要让毕业生产生精神上的归宿感,要让他们感到,即使毕业了,学校仍是自己的家,学校的一草一木仍然需要自己去爱护。这样,相信我们那些可敬的大学毕业生会让那些曾怀疑它们大学生的素质的人们感慨一番的:善始善终。确确实实也!如果学校方面和毕业生方面做到以上这一切,一屋不扫的怪圈被打破的日子将为时不远了。

作为我本人,真心希望所有大学生切切实实善始善终。因为我们是国家的栋梁,是整个民族素质的体现者。我希望当我们跨出校门的时候,不会有师弟师妹为我们的终而产生疑问,我们应该给他们的是做出好的榜样、典范。

19.本文中多次出现的“一屋不扫”一词,具体的内容是指什么?请你简要概括。

20.本文作者对大学生应该如何离校经过调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分点列出。

21.本文就大学生离校时出现的一系列不文明的举动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调查,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有人认为,不管是谁,只要是做出不文明的事,就应该受到惩罚,大学毕业生破坏公物也不能不追究责任;也有人认为,大学生毕业生离校时的不文明现象存在多年,这说明我国的高校在管理上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作简要分析。120字左右。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答案:大学生怎样离校

19.“一屋不扫”指大学生毕业时所做出的一系列不理智的行为。包括乱扔垃圾,破坏公物,乱涂乱画等不正当的发泄行…话题的范围内,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评判时,重点看其思维深度,注重从社会价值角度出发,就此问题的社会意义,社会原因进行合理分析均可。

更多信息请查看高中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网站帮助 |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 简要咨询须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机站点 |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云南省教育厅备案号:云教ICP备0901021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317125(9:00—18:00)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hfpxwx
咨询QQ:526150442(9:00—18:00)版权所有: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