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一个手机应用、5000余名打拐民警、1小时内信息实时推送100公里……2016年5月15日,公安部刑事侦查局打拐办开发的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正式上线。作为全国儿童失踪信息发布的官方渠道,该平台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发动群众搜集拐卖犯罪线索,成为“互联网+”时代打击拐卖犯罪的“新式武器”。
2016年5月13日下午,一名两岁的彝族女孩在河北衡水火车站突然失踪。接到报案的警方调取了火车站周边的监控录像,同时,警方在还处于试运营阶段的“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上,发布了紧急寻人信息。经过32小时紧急追踪,警方一举将犯罪嫌疑人抓获,被拐女童安全获救。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
事实上,在公安部的官方平台上线之前,“互联网+”也曾被各类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应用于打击拐卖犯罪当中。如2011年在微博兴起的“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活动就曾广泛引起社会关注。然而,这类民间自发在互联网进行的打拐行动,普遍存在信息权威性不足,警方介入难度大等问题,甚至还引发了侵犯隐私等争议,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的上线,则在一定程度上既发挥了互联网时代群防群治、全民反拐的优势,又保证了发布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的上线,是“互联网+”在社会公益领域发挥作用的一次积极尝试。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商业、生产等领域,而将互联网技术与社会公益相结合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例如在慈善募捐领域,一些正规慈善机构的众筹平台,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能筹集到高于预期的善款,表现出互联网惊人的影响力。
“互联网+”在公益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推动社会核心价值的形成。相对于技术因素,网民对打拐行动的参与度被视为打拐平台能否发挥其预期作用关键指标。正如互联网应用通常起步于用户习惯的培养,“互联网+打拐”对于培育公民参与公益的习惯,实现全民打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互联网+打拐”这个系统工程的逐步完善,打拐系统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上的全面铺开,则将进一步推动更多公民参与到打击犯罪中来,同时也有效引领着未来互联网在其他社会公益领域的应用。
[参考对策]
技术的进步、机制的理顺只是“天时地利”,关键还是要“人和”,要充分发动社会力量的参与,才能让这一线上平台真正助力线下的解救行动。总结如下对策:
一方面,是要尽可能多地覆盖更多信息发布渠道。当前,我国的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主要以手机应用为依托,也有官方微博等新媒体渠道,但在应用更加普遍的手机短信、微信朋友圈等领域还要尽快打通端口。此外,户外显示屏、公交地铁电视、商场广播等,都可用来发布相关失踪信息。
另一方面,是要对公众参与打拐进行更为深入的常识普及和教育。随着这一平台的上线,告诉公众应当如何参与、接到信息后如何排查、发现可疑情况应如何处理等知识,才能使这一系统真正发挥作用。尤其是一些关键岗位上的人员,比如出租车司机、列车乘务员、酒店工作人员等,更要成为这一平台最为敏锐的“神经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