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累计超过20次,给予100元“奖孝金”。“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费时抵用。首批“奖孝金”发放仪式,发放“奖孝金”达3万多元。自从“奖孝金”管理制度推出后,看望老人次数暴涨,许多子女前来看望老人的频率明显增加。(12月4日《扬子晚报》)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安阳晚报黄亚楠: “奖孝金”制度的消息不胫而走,也引来了广泛热议,其中不乏许多声讨之声。不少人都认为“奖孝金”制度,是把孝心与金钱画等号,是对孝心的侮辱,也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子女如因金钱而去看望父母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笔者认为,“奖孝金”制度的噱头大于实际意义,它将孝心问题再次推入人们眼帘,引发人们的思考。诚然孝心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但“奖孝金”制度的出炉,却写满了辛酸与无奈。与其说“奖孝金”是为了鼓励子女去看望父母,不如说是狠狠地给子女们提了个醒:“您该去看看自己的父母了。”
百善孝为先,如今子女去探望老人,却需要通过“奖孝金”来鼓励,至少说明在孝敬老人方面,许多人做得还不够。对于这个初衷是为了让子女多看望老人的制度,我们又能对其如何指责呢?它毕竟是为了满足更多老人的愿望。
可以说“奖孝金”制度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是一种争议中的探索。但“奖孝金”制度毕竟属于物质奖励,如果能以精神奖励唤起人们的敬老爱老之心,争当“孝心模范”会更好。由此可见,孝心文化的传播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华商报杨鹏:老实说,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忙碌,竞争压力大,不能与父母日日相处,这有着不得已的一面。但是,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对于传统孝道的认同和传承始终如一,没有几个人愿意背负起“不孝”的标签。想想看,得没得奖金不重要,可是,落后于人,势必就成了护理院这个特定的、相对固定的小圈子里,一群朝夕相处的老人们的日常话题之一。“奖孝金”制度,在护理院看来是一项管理制度,“不仅是奖励那些有孝心的子女,更主要的是提醒子女多来看看老人”,但在子女心里,其实不亚于是一份孝心排行榜。大家都很忙,可别人能抽出些时间、挤出些时间到护理院陪伴老人,自己还有什么理由做不到?这无形中就起到了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
当然,护理院推出“奖孝金”制度,家属固然能够理解护理院的好意和初衷,但是,老人的日常护理毕竟都在护理院,如果不能从行动上支持护理院的重大管理创新,也不能排除家属担心不积极配合可能会“吃亏”的考量!一开始总得给足面子,尽力配合才是。
但不管怎么说,“奖孝金”制度,老人、家属、护理院都是受益者,可谓三赢。但终归还只是一项管理创新,有没有可复制性暂不好说,能否坚持多久恐怕也是个紧要问题。因为,“奖孝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今社会尽孝时间不足这个大问题。近期,北京、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开始设立或者拟设置专门的“孝老假”,以方便子女常回家看看,在父母身边尽孝。“奖孝金”制度推行之初,子女们可以抽时间、可以挤时间,但时间久了,难免要慢慢回到以前,何况,老人们也会不忍心子女们长期抽时间、挤时间的。
@荆楚网黄齐超:我们是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国家,人人都有老人,人人也都会成为老人。如何对待老人?无数双眼睛看着你,特别是你的孩子在看着你,所以,关爱孝敬老人不仅是一种道德自觉,也是一种法律义务,更是一种榜样效应。目前,不单单是国家重视对老人的关心关爱,一些企业也在展现护老善意,比如,一些企业给员工放“孝老假”,有些企业则发放“孝老假”,等等。苏州这家护理院用“奖孝金”激励子女多来看望老人,也是尽一己之力呼吁子女爱老敬老,获得公众赞誉亦在情理之中。
在笔者看来,“奖孝金”的两层含义值得我们重视:第一,它在提醒子女尽孝。如果单纯地用金钱衡量,200元未必能唤醒子女的尽孝意识,因为200元不够30次往返路费,但是,护理院采取的这项措施击中很多人感恩父母的心底最柔软处,奖励并不算多,但它能唤起一些子女孝老的道德自觉。因此,笔者坚信那些拿到“奖孝金”的子女们,很多人是内心的感召而非受200元的诱惑,才去主动看望父母的。
第二,“奖孝金”更是在引导精神赡养。在物质生活的改善当下,我们的养老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精神赡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将“常回家看看”入法,就是鲜明体现。老人进入了护理院,子女决定父母可以得到更为专业的护理,自己可以放心地工作。然而,子女看望老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慰藉,是护理院工作人员所不能给予的,是老人精神上的最大抚慰。所以,老人们还是渴望子女能经常看望,心理上才能获得满足。护理院通过宣传“奖孝金”制度和发放奖孝金的活动,激发子女参与,实质上是唤醒子女对精神赡养的重视。
“奖孝金”的激励效应的意义大于实际价值。我们希望其他养老机构能采取类似的措施,为社会养老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彩云网余明辉:无疑,苏州福星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的“奖孝金”制度,无疑就具有这样的作用。一方面,当事护理院把这项制度定位为“奖”而非其他,且又很适度的安排了奖金数额,最高不超200元,最低50元,避免了其它方式比如“罚”等可能引发的负面情绪反弹等,又不至于因此为得到高(巨)额奖金而出现的不必要的假看望、假尽孝等。
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通过这种看似发放奖金,实际是一定时间段内(两个月等)对年轻人看望父母等老人次数的排名(隐性排名),让有关人等看到自己在探望尽孝等方面的差距,从而产生尽孝的危机感、差距感、羞耻感等。也就是说,“奖孝金”就像一面镜子,让一些人看到了差距和不足,唤起了子女的道德自觉,从而无形中对年轻人起到了切实尽孝老人的警示和提醒作用。
当然,作为“奖孝金”,我们不能完全排除有为奖而来的人或因素,但就现有的物价水平等而言,这种可能性很小微乎其微,我们更应该把这看作是一种警示和提醒、激励的结果。再说,作为一种激励行孝,尤其是老人养老院养老、子女不够及时有效探望的疙瘩,长久以来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而“奖孝金”制度,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新尝试和管理创新,小问题、小举动里的确不乏智慧的光芒、解决了大问题,值得关注与尝试。
@郑州文明网杜建锋:优秀的管理总能唤起人们对于善的向往,“奖孝金”管理制度就是如此。据福星护理院长者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自从该管理制度推出之后,许多子女前来看望老人的频率明显增加,有的子女以前一个星期来一次,现在变为两三天来一次,以前两三天来一次,现在几乎天天过来探视。前后变化之大,让人不能钦佩管理的力量。
用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最大的收益是管理所追求的境界。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学时候,写作业获得了一颗小小的红花,内心就受到了极大鼓舞,从而就有更大劲头去写作业;一次打扫卫生获得了老师奖励的一颗小小的糖果,从此干起活来就会更加卖力。对我们而言,当时也许在乎的是那小小的物质奖励,唤起的却是对荣誉的渴望,对老师管理的认同。而“奖孝金”管理制度也是如此,看似是物质刺激,实质上是建立在唤醒子女孝心的基础之上的,用200元的物质奖励就触动了子女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从原先的单纯追求物质奖励到幡然领悟,然后付之行动,内心之善被激发出来,管理的艺术总能于无声处激发人们前行的力量。
不独如此,“奖孝金”管理的威力还在于子女探望记录制度。子女每次来护理院看望老人后都要在考勤表上打钩,两个月汇总一次。这在无形中就会给人们一种压力,即你的每次探望都有据可察,护理院虽然可能不会公布,但在你的内心深处会留下一道印痕,来或者不来全在于你,但是道德的考核会提醒你,人的良心会提示你。与“奖孝金”的引导作用相比,从某种意义来说,探望记录制度更像是无形的鞭策,提醒着子女时时刻刻保持孝心,不应松懈,不应懈怠。
好的管理让坏人变好,坏的管理使好人变坏。管理之于人的作用是巨大的,所谓“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于此而言,“奖孝金”管理制度既能充分发挥对人心之善的引导作用,又在某种意义上对探望老人频率较低的子女起到警醒作用,生动而鲜活地彰显了管理艺术的境界。
解析: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我们传承至今。但不得不说,在这个快节奏运转的社会,一些子女出于各种原因,不得不把老人送到护理院、养老院等地方去。更有不少事实显示,一些人没把经常看望老人的“孝”记在心里,见于行动。
不可否认,不管从哪个方面考虑,院方推出这样的规定,用心是好的。但是,从事人性关怀的院方,恰恰忽略了一点:人的感情,一但与“利”字挂钩,多半会立刻变质。也许200元钱的奖励不是个大数目,但是,不管是200元钱还是2000元钱,它的本质都是“利诱”。两个月里探望老人的人次暴增,院方能保证,这些人当中,肯定没有为利尽孝的吗?那些看上去温馨和睦的会面,会不会有一部分只挂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呢?
不过仔细想想,虽说是多少有一些金钱刺激的作用,但是更多的还是起到了一种激励作用。因为本身对于现在的物价来说,这些钱并没有多少的购买力,而且最终还是要用到老人的护理费用中。作为子女,更看重的还是被这个制度所激活的孝心善意,还有被自己不经常来看望父母的羞耻心驱使,才看望父母的,不管怎么说,奖孝金的出现无论对于老人、家属还是护理院都是有利无害。而且给了整个社会一些启迪,孝道的实现不是仅凭法律约束,适当的通过一些激励或是另外一些社会元素唤醒子女内心对于孝的意识,这样才能让大家真正体会到孝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