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你是否愿意把手机借给流浪汉,让他在节日里给家人道声平安?”
最近,在腾讯网上看到有视频节目“挑”起这样一个话题。街头采访时,多数受访者给出的答案是——“当然愿意”。如果节目到此为止,只能算是个差强人意的“节日鸡汤”,让人对社会还普遍存在的善意感到些许温暖。
但耐人寻味的是,节目继续在街头验证大家的善良承诺。当两个“流浪汉”真的在街头徘徊,焦急地找人借手机的时候,此前普遍存在的善良秒变“善良的谎言”。多数被请求的人,甚至有些慌不择路地躲开。两名流浪者(一名是自愿体验流浪生活的志愿者、另一位是真实流浪者“小广西”)分别在北京西客站、三里屯,以及广州街头向陌生路人求助借手机一用——要过中秋节了,给家人报个平安。结果张口问了300多个人,只有20多人出手相助。
“助人为乐”被认为是中国人优良传统,也是社会公认的美德。而借用下手机似乎是再简单不过的助人之行,对被求助者而言,只是举手之劳,并不损失什么。所以视频中多数路人的反应乍看之下确实让人感到难过。不过设身处地去考虑,事情又并非那么简单。
当下社会,手机并非一件上千元或者几千元的物品那么简单,而是装满个人隐私数据的私有物,万一丢失,可不仅仅是损失一些财物,个人隐私被扒、信息丢失等一系列麻烦,在这个社会成本如此高昂的时代,自然容易让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街头又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环境,人来人往,陌生的市民迅速流动,如此带来的直接结果之一,就必然是所有人都比往常更多充满了戒备,充满了不可信任感。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显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两到三成信任陌生人。”快递来了不敢开门,查水表的不让进屋,入户人口普查不得不改成去居委会报到,买菜时习惯性地要把小贩的秤搬到眼前,买肉时总要用手按按有没有注水……转型期的社会,此类事件频出。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大家不愿意把手机借给流浪汉的原因?
要求:准确、全面。200左右。
【参考答案】
1.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陌生人之间很难有基本的信任,所以不愿意借手机给流浪汉。
2.流浪汉身份的难以辨认,行为的不可预测等,人们本着“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原则,使得很多人难以给他们关爱。
3.手机作为个人必需品,包含个人的很多隐私性数据,一旦丢失不但会造成个人财产损失,还给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为了避免麻烦,很多人不愿意借手机给流浪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