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透视】
高考舞弊现象
高考是最能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的全国性考试。在高等教育还远远没有普及的中国,对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来说,高考无疑是他们人生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勿庸置疑,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为中国选拔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全国性人才选拔考试,在运行了30年后,有被层出不穷的舞弊现象所玷污。近年来相继发生的高考舞弊,手段越来越先进,隐蔽性越来越强,舞弊活动出现了群体化、组织化、高科技化、专业化趋势化,其中原因发人深思!
【原因分析】
一、制度原因
每一种制度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高考制度也不例外。中国现行的高考存在着体制上的缺陷,尤其是评价机制过于僵化。“应试教育”的出现是传统教育在当代的复活和强化。在一切以升学、学历为标准的强大舆论压迫下,社会对教育的评价主要是“升学”,家庭对孩子的希望看的是“升学”,孩子对未来的幻想寄予的是“升学”。“升学”的绳索牵动着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心。在高考“指挥”下,教育的本体功能被异化了,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被弱化了。代之而盛行的是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恰恰忽视了教育的本体功能,是一种功利性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考试,考试就是为了升学,升学成为将来谋取职业的首要途径,或者说已经成为个人接受教育的基本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把考试和升学当作衡量和规范一切教育活动的标尺,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话。这种僵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机制,忽视了人才培养的过程性、多样性和合理性,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高考移民是由高考招生制度安排引起的,是招生录取的地域差异引起的高考舞弊的一种变体。高考移民大约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就业竞争、升学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社会管制的逐步放松,高考移民问题迅速发展,愈演愈烈。
二、社会原因
中国具有长远的考试传统。自隋代建立科举制度以来,考试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传统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这给考生增加了很大压力。具体说来,考生面临着家庭、社会和同学群体的三重压力。家庭的压力是首当其冲的。农村的家庭孩子,父母没有机会上大学,就把几代人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千方百计想使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改变目前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城市里的家庭,不管是干部还是知识分子家庭,都存在一种攀比心理,孩子考上大学是他们在别人面前赖以炫耀的一种资本,生怕孩子给自己丢面子,很多家庭在孩子很小时候就开始请家教,让孩子参加辅导班,这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其次是来自社会的压力。自1999年高考的变革开始加速,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从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变得相对轻松。但随之到来是,大学生失去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保障,就业难的问题开始凸显。大学生就业都非常困难,更何况高中生了。为了将来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就必须考上大学,而且是好的大学。三是来自同龄人的压力。高中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基本成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也具有特定阶段的好强性。他们在学习上往往出现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但是毕竟人的智力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一些学生不可避免地在成绩上落后,部分学生势必会在心理上出现波动,有的学生认为自己通过正常渠道难以取得考试成功,有时就会转变为孤注一掷,寻求舞弊这一歪门邪道。社会上的诚信缺失,道德缺损社会现象也是导致高考舞弊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代中国正处在一种深刻而又迅速的社会转型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刺激和推动下,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一方而,过去只讲精神,不讲物质;只讲国家、集体利益,不讲个人利益;只讲道德目标,不讲功利原则的价值观发生极大变化,平等意识、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等观念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主流。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带有一定功利性、竞争性的观念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诱发出消极影响。再加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政治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加强,新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完全构建和教育的相对滞后,都导致社会上普遍存在着某些失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股反诚信的文化氛围。受反诚信文化的熏染,当代大学生无法形成对诚信的正确认知,以至于其诚信严重缺失。
三、管理原因
高考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考试管理不够严格,让作弊者有机可乘。考场管理是规范考试纪律、减少舞弊几率的重要环节。从目前高考管理工作来看,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部分考试管理人员监考不严,每年高考监考人员和工作人员都要经过一定的选拔,绝大多数监考人员素质较高,但是也有一部分监考和工作人员不能令人满意。监考人员法律观念淡薄,是高考舞弊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个考场的公平、公正,监考老师的严格和一丝不苟才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从现实看,如果每个考场的两名监考教师切实认真负责,严格执监,考生是不易舞弊的。凡是发生舞弊事件的考场,不是监考教师不认真负责,就是参与舞弊事件。除此之外,高考中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也是滋生高考舞弊的温床。现在大多数地区都实行异地监考制度,但是有些地方官员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只想提高本地升学率而漠视为国选才的高度责任,有的地方领导甚至暗示和鼓励高考作弊以提高地方的升学率。某些地区监考人员抓出了作弊应考者,领导担心影响不好,有的会从中调节,对作弊者作最轻处理甚至不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达不到惩一敬百的目的。报喜不报忧,欺上瞒下,考风考纪就无从抓起。高考移民现象,户籍管理,高考报名资格审查,考场安排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漏洞,使作弊者有机可乘。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考作弊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但高考制度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尽管它有不少弊端,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应该说高考仍然是中国人才选拔的最可行也是最主要的方式。
【具体措施】
针对高考舞弊,应做好以下几点。
思想方面:首先是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重构社会诚信,扭转投机取巧和功利化的社会风气,改变不公平竞争的社会选人用人机制,改变传统的人才观念,拓展学生成才的路径。
管理方面:其次要尽量保持高考的公平公正性,缩小地区差异,加强户籍管理,防止移民现象的发生。
素质教育方面:无论是从防止舞弊的角度,还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扩大高校命题及招生自主权,都将是一种发展趋势。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就是尊重人的差异性,施之以符合个性化需求的教育,同样,招生考试也要突出人才选拔的多样性,为考生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
学校方面:高校自主招生和自主命题,也是对学校差异的尊重。不同的学校,办学模式和培养目标不同,当然需要不一样的人才。只有对学校用人差异需求和学生素质差别化的双向认可,才能给予彼此双向选择的更大空间,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防止高考舞弊现象的发生。因为这样做,环节和链条最短也最易监督。同时,高校自主命题,自主招生,也能充分调动高校选拔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们自然地就会在招生考试过程中严格把关,切实负责。
法律方面:尽快出台《考试法》,使高考有法可依。通过法律明确高考功能,规范学校招生与录取工作,严惩各种作弊行为,规范高考秩序。无论从理论上来说,还是从实践来看,将高考纳入法治的轨道,才是治理高考舞弊最有效的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