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工作既能确保获得满意的收入,又有一定的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今年登上职业幸福感“顶峰”的就是——自由职业者。在由《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等进行的“2015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中,排在“公众眼中最具幸福感的职业”排行榜前十的依次是:自由职业者、教师、政府官员、艺术工作者、普通公务员、导游、民营企业家、健身教练、演员、创业者。(11月9日《扬子晚报》)
在最具幸福感职业排行榜中,排在第一位的竟然是“自由职业者”,笔者多多少少有点不认同。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自由职业者是指自己雇用自己,香港人译作“自雇人士”,他们多是脑力劳动者(作家、编辑、会计等)或服务提供者,不隶属于任何组织,不向任何雇主作长期承诺而从事某种职业,他们在自己的指导下自己找工作做,经常但不是一律在家里工作。由此观之,“自由职业者”的自由确实让人羡慕。
但对于“自由职业者”,不能仅看到他们的光鲜——既能确保获得一定收入(不一定能让自己满意),又有一定的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要做一名在社会上行得通、且让自己满意的“自由职业者”,首先得确保有社会需要的特别技能,其次还得有强大的人际关系,才能有业务来源,此外还要有足够的金钱积累,为其可自由支配闲暇时间作好铺垫。缺了这些,“自由职业者”还不是要在社会上拼命打拼,难言幸福。
有网友说得好:“自由职业者,你们看到的都是自由光鲜,而我好奇的却是柴米油盐”。事实正是这样,不少人走上“自由职业者”之路,其实有被迫“自由”的因素——为谋求柴米油盐而“自由”,这就意味着他们只能拥有相对自由,仍要创造更多财富,他们的工作态度反而必须比固定上班族更敬业,才能在自由职业中立稳脚跟。也只有技能高超、高度敬业、业务资源广的“自由职业者”,经济状况才往往最好。
更何况,“自由职业者”没单位提供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一切都得自己扛,每月收入有高有低,很不稳定,物质压力到了一定程度就成重负。这就是很多人羡慕“自由职业者”,拥有一颗向往自由的心,却不敢去尝试自由职业的根源所在。去年曾有报道称,广州文艺界“自由职业者”平均月入仅2000元,清贫者自嘲说自己“揣着卖白粉的心,却赚着卖白菜的钱”。如此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自由职业者”何其多哉?
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凡没有正式工作单位的人员,都可叫做“自由职业者”,包括待业人员,失业人员等。如果算上这类人群,要说“自由职业者”最幸福,恐怕更不靠谱。在“公众眼中最具幸福感的职业”排行榜上,去年前年“自由职业者”排在第四或第六名的位置,今年突然排在首位,他们的“幸福”来得未然太突然。还没有走向自由职业之路的职场人,还是要认清自己,别被“自由职业者”最幸福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