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实现精准脱贫,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奔小康,关键看老乡,提高贫困地区造血机能,让大多数农民摆脱贫困,提高收入,走向致富道路,是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因此,如何扩大农村人口就业,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成为关键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通过对外开放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尤其重要的是,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大大推进了城镇化进程。通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我国不仅成为世界工厂,而且实现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人口的转移,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化、后工业化国家的转变。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许多农村乡镇企业通过为外资企业配套,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大量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在我国加工制造企业中,有80%左右的工人来自农村,这些人从农村来到城市,一方面获得了务工收入,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和眼界,不仅掌握生产技能,而且接触到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珠三角大量加工贸易企业倒闭,许多农民工回乡创业,他们利用在外资企业中学到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创办了自己的企业,这种外溢效应十分显著。
十三五时期,我国提出以“一带一路”战略为统领,形成海陆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这既是我国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新一轮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标志着我国进入到一个深度广度拓展、国际国内双向开放的新时期,开放型经济仍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一背景下,提高农民的开放意识,让开放红利惠及广大农村,让广大农民共享开放成果,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也是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的重要内涵。
一是推动加工贸易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转移。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已进入结构调整转型期,由于土地、资源、要素成本上升以及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需要由工业化为主的产业结构向服务业为主转变。促进加工贸易企业向农村转移,既可以为城市发展服务业腾出空间,又有利于农村人口当地就业,缓解城市人口、资源不堪重负所引发的城市病。
二是开展工程承包、劳务出口、服务出口,带动农村劳动力走出去。应该看到,服务品牌渗透在各个领域,既包含高技术的现代服务业,又包含劳动密集的传统服务业。如,菲律宾的“菲佣”、印度的宾馆餐饮服务都创建了自己的全球品牌。商贸、餐饮、旅游、保安、家政等服务及建筑工程等领域,都是广泛吸纳劳动力的行业。我国农村就业人口结构复杂,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从事上述行业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应利用“一带一路”战略,积极组织劳务和服务出口,在全球推广中国服务。
三是推动农村特色产品、特色产业出口,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农村组织化、规模化、网络化、市场化水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资源物产丰富,特色产品众多,许多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工艺品、手工艺品、音乐、歌舞、绘画、剪纸、刺绣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多数由于个体经营、市场化程度低、物流条件差、营销能力弱,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一些地区的农民靠山吃山,“守着金饭碗要饭吃”。事实上,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经过加工出口就能够产生高附加值,既能够让世界了解中国,传播中国文化,发出中国声音,又能够带动农民增收和就业。
四是推动农村互联网信息化建设,提升国际化、信息化水平。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兴服务业态得到快速发展,这些新兴业态最重要的优势在于突破了传统业态的地理和空间边界限制,提高了全球辐射能力。尤其是对于基础设施条件差、金融、商贸网点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来说,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满足农村消费市场需求,提高农村消费品质,让农民朋友不出家门就可以享受全球产品,而且有利于推动农村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五是推动建设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工程,增强农村吸引力和幸福感。乡村小镇是否美丽宜居是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集中体现了绿色协调的发展观。小镇虽小,但承载着历史的久远与厚重,传递着浓厚的乡情。为此,应加强对村镇的规划设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切实让乡村小镇成为农村居民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