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点评留住乡土本色发展乡村旅游
来源: 阅读:670 次 日期:2016-05-24 14:56:39
温馨提示: 小编为您整理了“申论范文点评留住乡土本色发展乡村旅游”,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点评:标题要体现立意:乡村旅游,本文角度:留住乡土本色。在此基础上可以优化,比喻式、对仗式、拟人式、主副标题式等。)

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宁静致远,田园丹青的乡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人们新的选择。但受到经济发展至上和城市文化的影响,乡村生态正在遭受人为的破坏,文化遗存日渐消失,乡村旅游正越发的远离“乡愁”。“乡土性是乡村的本色”,这里的“土”是生态的美丽,文化的魅力和人性的活力,要想让乡村旅游成为强民富民的关键一招,挖掘乡村的“乡土性”势在必行。

(点评:开头的主要任务是引出总论点。本段先介绍了乡村旅游的现状:成为人们新选择但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引出总论点:要想发展乡村旅游,需留住乡土本色。在引出总论点的基础上可以引用,可以比喻,可以排比,比较考验考生的文笔与积累。如果语文功底和材料功底一般,则快速进入主题,快速引出总论点,不拖沓开头。)

美丽的乡村生态景观是乡村旅游的底色。乡村生态是“梧桐树”,游客是“金凤凰”,正所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也可说乡村生态是“巢”,乡村旅游是“凤”,乡村生态建设之于乡村旅游发展是“筑巢引凤”。由于农药、化肥、农膜的大量使用以及随意处置生活垃圾、焚烧秸秆等,乡村的水体、上壤、大气等污染较严重,直接影响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而一旦失去了乡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乡村旅游就失去了游客的青睐,就失去了永续利用的战略资源,发展难以可持续,因此说,自然生态是乡村旅游的依托。

(点评:本段运用了道理论证,进行比喻,然后运用了事实论证,列举了现状,论证充分,最后结尾回扣分论点。分论点在展开过程中,不要空谈,最好结合实际、结合热点,有见解地分析好分论点,切忌连篇累牍地抄材料。在展开时,要以分析为主,不要以对策为主)

以人为本的农民参与是乡村旅游的画师。当前,很多乡村旅游被盲目、过度、高速开发,导致很多旅游景区存在重开发,轻管理,重名声宣传,轻内容设置等问题。究其根源,在于乡村居民话语权、资金、信息、制度及组织形式的缺失,也在于政府缺乏合理性规划,和外来资本对于利益的独占,使原本作为乡村旅游的主人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日益被边缘化,使乡村原始居民成为旅游受益中的弱势群体,还不得不承担乡村旅游所带来负外部性的后果。显然,这种情况的恶化导致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必将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只有以人为本,调动村民积极性才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法宝。

(点评:本段先进性事实论证,列举旅游开发的问题。然后进行了道理论证,采用了原因分析法,论证充分。结尾回扣了分论点,逻辑清晰。)

乡土文化的保护是乡村旅游的色彩感情。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基和依托。无论是农耕文化的男耕女织、民间建筑的巧夺天工,还是生活习惯的熟人社会、民间文艺的源远流长,均承载着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着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怀。更重要的是,乡村文化唤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归属感”、“认同感”,这是吸引人们前往乡村进行旅游活动的核心驱动力。要建设“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不能以农村空壳化为代价,只有保护、传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才能增强乡村的特色魅力和发展动力。

(点评:本段论证先采用事实论证,列举例子时两个事例对仗结构,若三个以上也可形成排比。然后运用了道理论证,采用了影响分析法,论证充分。)

乡村旅游是地方文化的“重塑”与“再生”的机会,而不是破坏与抛弃。用自然之美给乡村民众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用文化之美给城市游客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主体参与让乡村旅游的发展生机勃勃,这是旅游事业的最高境界,也是用“乡土性”这根画笔在农村的画板上留下最靓丽的色彩。

(点评:结尾总结了分论点:自然之美、文化之美、主体参与,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最后一句话回扣主题及标题,运用比喻手法。结尾短促有力、有文采。)

总评:文章最重要的是立意不偏。在此基础上,首先注意开头结尾的写作,有文采,并在开头引出总论点,结尾可以回扣。然后注意三个分论点,形式上尽量保持一致,常用的有对策式、意义式、内涵式。最后注意分论点的展开,不要只是抄材料,多运用几种论证方法,注意语言。平时注意多积累、多仿写,掌握方法之后,申论写作并不难。

更多信息请查看申论考试资料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

  • 报班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网站帮助 |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 简要咨询须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机站点 |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云南省教育厅备案号:云教ICP备0901021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317125(9:00—18:00)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hfpxwx
咨询QQ:526150442(9:00—18:00)版权所有: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