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2016年1月9日,北京地铁6号线,名为“北京男子地铁与人对骂视频在网上热传,且有多家媒体对这段视频进行了转发。部分细心的网友发现这个视频疑点颇多,疑似摆拍。10日,一位认识对骂视频中的“北京人”的知情者称,“站着的那个人是一名群众演员,是我的初中同学。”
【标准表述】
视频中表演的“地域歧视”,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姿势,传递了三种负能量:
一是,撕裂了城市的包容与多元,放大了地域歧视的锋芒。
二是,催生了“审丑为乐”的价值观,对抗真善美,贩售假恶丑,一旦“表演者”盆满钵满,很容易形成破窗效应,是不折不扣的恶示范。
三是,恶意误导社会舆论,靡费公共资源,挑拨地域矛盾,在转型期加深着阶层之间的断裂与隔膜。
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网络成了草根群体的舞台,也成了炒作者的天堂。网络炒作可以瞬间传遍天下,凝聚起超高的人气。问题是,网络炒作良莠不齐,一些恶意的炒作,违背了社会道德,挑战了法律尺度和社会秩序。
【具体措施】
第一,加强道德制约体系建设
应给各类网络炒作设定一个边界,保证炒作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通过制度的建设,构建网络媒体完善的、行之有效的道德制约体系,监督网络媒体始终坚持清醒自律的态度。特别是网络等媒体工作者,需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该始终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内化为职业精神。
第二,加强舆论监督,提高恶意炒作的违法成本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并加以政策和法规的引导,提高政府对于虚假、低俗炒作和网络信息的技术制约与实质监控。对新闻炒作“把关人”的角色定位,在政策上做积极的引导,有必要完善相关法规,对恶劣炒作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提高恶意炒作的违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