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造假都是令人发指的不诚信的体现,而高校的“被就业”更甚于此,因为高校本是一片净土,是育人的地方。而且,“被就业”本质上没有解决学生就业的问题,只会将就业难题暂时掩盖。就业率注水带来的“虚假繁荣”会误导社会对某些专业的需求,决策部门无法准确掌握社会对某一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可能会导致一些本该被“削减”的专业仍在苟延残喘,继续忽悠不懂行情的大学生。因此,走出“被就业”怪圈刻不容缓!
“被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要走出“被就业”怪圈,学校应该重视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就业率与高校的优惠政策和专业设置相挂钩,如果高校没有较高的就业率,就有可能被取消相关的优惠政策与专业,导致高校为了所谓就业率只要数量不要质量。因此,应推进对高校的考核体制改革,将就业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技能训练,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要走出“被就业”怪圈,应该积极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市场与毕业人数的需求矛盾也是造成“被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校应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加强与各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如:组织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同时,还应帮助毕业生严审企业资质,督促企业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以保障毕业生的劳动权益,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要走出“被就业”怪圈,教育部门应该改变就业率的统计体制。目前的就业率就是由高校自行统计,再交教育部门审核、发布。由于学校和教育部门是一体的,导致就业率缺乏独立性、公正性。因此,要遏制就业率造假、注水,必须改变就业率统计机制,由高校统计,变为第三方统计,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评价,要由行政评价变为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杜绝高校和教育部门造假的机会。
要走出“被就业”怪圈,政府部门应该尽快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是造成部分高校为追求所谓的“就业率”而对学生就业协议签订造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重要因素。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尽快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在就业率问题上弄虚作假的高校要重罚,不仅要减少拨款,责令相关专业减少招生或者停招,还应对高校负责人及有关人员进行行政处分;对于就业率造假的法律盲区,相关部门应该加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避免同类的问题重复出现,只有这样才能看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本来的面目。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如果教育工作都存在诚信缺失、又怎能指望教育去担当拯救社会诚信的重任,虚假的就业签订协议,又会给走向社会的毕业生心中造成怎样的恶劣影响。因此,需要从重视毕业生就业的质量、改变就业率的统计体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走出“被就业”的怪圈,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